「女力」不單是女性力量的簡稱,更是一種堅韌、細膩、不畏挑戰的精神。隨著愈來愈多優秀女性投入科技領域,這股既溫柔又剛強的力量,正慢慢崛起,打破外界對於科技圈「男人當家」的刻板印象,多元化的性別觀點,也為科技研發注入更多創新思維。
當今全球成長最快、最猛的力量是什麼?「不是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而是另一個群體──女性。」亞洲排名第一的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米其林領導力和人力資源管理教席教授李秀娟給出了這個答案。
這是個女力抬頭的時代!愈來愈多女性在不同領域努力圓夢,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TEM)的範疇中,也不乏科技女力的身影,許多女性打破傳統性別的刻板印象,用行動為自己闖出一片天。
全球女性在科技領域中的輪廓,可從以下數據看出端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做的調查顯示,全球高等教育畢業生中,理工科女性占35%,其中女性就讀的領域分布,以醫療與健康領域最多占15%,其次則為數學與統計領域以及工程、製造與建築領域皆占8%,接著則是自然科學占5%、資通訊領域占3%。
在UNESCO今年發布的調查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許多成員中,女性工程畢業生的比例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如法國(26.1%)、澳大利亞(23.2%)、美國(20.4%)、韓國(20.1%)、加拿大(19.7%)、日本(14.0%)和瑞士(16.1%);至於女性工程畢業生比例最高的地方,許多則位於阿拉伯國家,如阿爾及利亞(48.5%)、突尼斯(44.2%)、敘利亞(43.9%)、阿曼(43.2%)和摩洛哥(42.2%)。
為何在性別愈不平等的國家,在科技領域卻有更多女性投入?利茲貝克特大學心理學家吉斯伯特.斯托特(Gijsbert Stoet)與密蘇里大學的大衛.吉爾里(David Geary)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發表的新研究認為,這或許與現實因素有關,因為在性別愈不平等的國家,女性只能找尋一條實現財務自由最直接的途徑,而這條路通常指向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STEM)專業,比起其他工作,理工職業提供相對穩定的經濟收入。
場景轉到臺灣,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數據,近10年來,就讀科技學科的女生比例,從2009年的32%,至2019年增加至36.4%。哪些科技領域最受女性青睞?根據中國工程師學會在2019年的調查,生技醫工是少數女多於男的科技類領域,占比達44%,這與全球狀況不謀而合,其次是建築與都市規畫(29%)、資訊通訊(18%),至於女性投入最少的則是機械業,僅有3%,合計女性工程師在科技產業中占13%。
女性思維 帶來多元創新觀點
為何女性參與如此重要?科技強調創新,需要多樣化的人才,才能帶來更多元的觀點和視角,而女性正是其中的重要力量。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性別差距」調查指出,在尖端的科技領域中如AI人工智慧,只有22%的專業人員是女性。這意味著在設計產品或應用時,女性的需求可能會被忽略,或是會以男性觀點開發帶有刻板印象的產品。
工研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副執行長藍玉屏就舉例,若AI機器人是在男性為多的領域中研發,以男性觀點進行AI訓練,「例如家事服務機器人,就設計成女性的樣貌,所以研究需要加入女性思維,才有更多元的角度。」為了避免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仍延續傳統的性別偏見,女性必須成為數位經濟的一部分,探討男女差異,不只是性別議題,更是科技研發時能否創新突破的重要關鍵。
此外,當一個企業有更多女性參與時,也有助提升獲利能力。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報告分析,在性別多樣性程度位於前25%的企業,相較同一國家和產業的中位數企業,財務報酬高出15%。
主管職占比攀升 展現女性軟實力
身為臺灣科技研發的重要推手,工研院女性員工的參與也逐年增加。從2016年至2021年,整體女性人員的比率從32.1%上升至35.8%;從事研發領域的單位,女性占比由23.7%上升至26.5%;女性擔任主管的比率,則從6.0%上升至7.1%。
即使女力逐漸抬頭,但外界對於科技圈的刻板印象仍未消退。工研院衍生新創公司-豐趣科技總經理裘以嘉表示,很多時候跟團隊出去拜訪客戶,沒有事先說明的話,她的位子常被放在最後一個,或是最後一位才被介紹,「大家很自然認為女性不是科技研發裡的主要角色。」
事實上,女性擔任科技主管職的比例愈來愈高。在104人力銀行的調查中,就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過去10年在電子資訊產業中,基層員工的女性占比變化並不大,但若看女性主管職,占比則從29%成長到34%,女性高階主管更由11%成長到18%。
104人力銀行顧客價值處協理翁維薇分析,「基層研發人員需要的是專業能力,比如寫程式,這方面跟所學比較相關;但主管職還需要溝通、業務開發,甚至是跨領域整合的能力。」女性擁有心思細膩、同理心與溝通力等特質,成為現代職場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因而造成女性主管占比攀升的現象。
即使女性具備一些軟實力,但在職場中仍有挑戰。中國工程師學會的調查也發現,這些挑戰包含升遷較困難(74%)、會因私人因素婉拒升遷或更重要的工作(63%)、女性要更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以獲得肯定或升遷(61%)、相同資格下女性較不會被分配到重要的工作(53%)。
兼顧工作和家庭成首要挑戰
談到在科技領域中,最需要改善的性別議題,高達52%的女性認為是兼顧工作跟家庭角色。在調查中也看出,女性在職涯的發展,的確受家庭影響很大,在科技與工程領域擔任管理職的女性總人數中,35歲以下擔任低階、中階和高階管理職的占比,有成長趨勢,是亮眼的新發展,可能是因為家庭與育兒的責任尚未開始。
但在36到45歲達到高峰後,占比則大幅減少,反映許多女性工程師在45歲之後,因家庭因素退出職場或不再擔任管理職。在女性專業職的狀況也與管理職類似,45歲之後的女性工程師因家庭因素退出職場或不再爭取晉升。中國工程師學會以「管漏現象」(Leaky Pipeline)來形容這種狀況,意指女性人數在專業生涯中隨著時間逐漸流失,猶如在漏水的管道中流動,水量愈來愈少。
至於有助把人才留在科技領域的福利措施,近半數男女皆選擇彈性工時,次之為彈性工作地點,與懷孕、育嬰、托兒相關的需求,則是女性的需求重點。「女性勞動者在工作年限裡大多會遇到結婚生子的狀況,公司如何提供具體的措施或福利,對女性願意回來就職或工作狀況非常幫助,」翁維薇說。
打破性別框架 勇於追尋自己的舞台
目前在世界上也能看到許多鼓勵科技女性的力量出現。像是萊雅集團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從1998年起,設立如同女性諾貝爾獎的「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表揚女性科學家的傑出成就,並以此為典範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科學。
2007年在美國舊金山成立的非營利組織的Girls In Tech,臺灣也在2015年成立分會,每年選出40位在40歲以下的科技業傑出女性。臺灣微軟從2015年開始,每年推動「Coding Angels」,專門教導女大專院校生寫程式,希望鼓勵女性參與STEM領域,並提升女性在STEM領域中的比例。
透過這些舉動,無形中都鼓勵女性在求學或求職時,不因傳統「男理工、女文史」的觀念畫地自限,而是正視自己的興趣和特質,找到盡情揮灑的舞台。巨生生醫總經理王先知就認為,「不要因為妳是女生,就被設定好可以做什麼,或不可以做什麼,這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框架。不管是男生或女生,在選擇志願時,都要少一點框架的限制,單純回到本心,思考什麼是我想做的就好。」
近代最偉大的女性科學家之一的居禮夫人曾說:「在我的一生中,自然界的新視野總讓我雀躍地像個孩子。」(All my life through, the new sights of Nature made me rejoice like a child.)百年以前,在科學仍是男性主宰的時代,她無懼阻礙,熱情探究,最終發現放射性元素,開啟了科學新篇章,也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19世紀的女性科學家已然如此,在性別差異逐漸消弭的今日,科技女力更有條件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找到讓自己發光的舞台,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力量。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