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炫智慧車 實現未來生活願景

汽車不僅代表個人的品味,亦是身份的象徵,在未來世界裡,智慧車輛更將成為在「家」跟「辦公室」之外,最重要的第三空間。

找回失去的 「時間」和「空間」

在2019年CES中,LG點出AI最重要價值,是幫助人們節省時間、找出時間,也因此,能夠協助判斷或連結的裝置將能提高效率,而AI運用於智慧車輛中,將不僅可以幫人找回時間,並可擁有全新的應用空間。

此全新應用空間可隨需求變化車體,但共用相同底盤。如賓士所展出全電動自動駕駛概念車Vision Urbanetic,為純電動且可隨需求變形的共享底盤自動駕駛車,巴士車體可容納約12人,貨車車體則可滿足不同物流需求,又或如Panasonic所展出SPACe,車體和底盤間,無需連結機械轉向和傳動機構,能輕鬆實現互換,以不同車體滿足辦公、休閒、用餐等情境。

另外,未來車內環境的應用亦可具備辦公、使用聯網社群媒體做情感交流,或是享受高畫質車載娛樂等多重用途。如奧迪所展出「自動駕駛狀態娛樂模式」,結合VR和遊戲創造自駕車乘客新樂趣;現代汽車所展出概念座艙,內裝可依駕駛、辦公室、情感、多媒體和寬視角五種模式進行變化。

觸控螢幕結合操控功能 更彈性運用車內空間

在未來智慧車輛中,方向盤跟儀表板只是選項、而非必要,在自動駕駛下均可完全收納至車體內,這意味著,車內空間可用於會議或是各類乘客互動,車內四個座位不需固定全部向前,可依需求轉向以共同面向車體中央方式,彈性運用車內空間。如奧迪展出的Aicon Concept,沒有方向盤、煞車及排檔等傳統操控裝置,而是使用大型觸控螢幕輸入目的地和控制娛樂系統;另一個例子則是Aisin所展出i-mobility TYPE-C,具開放式車門,車內對向放置四個可轉向座椅,車艙中央提供大面積螢幕,可用於車輛操作及會議討論。

除了更加聰明及可隨需求應變之外,未來智慧車輛將可知道駕駛者的舒適程度與現在的精神狀態,例如KIA概念車R.E.A.D.,以內裝展現「即時情感自適應駕駛系統」功能,即時分析駕駛情緒狀態,並調整內部環境使駕駛者感到舒適。豐田汽車ACES座艙亦具相似特性,其可藉由偵測車主眼睛及坐姿,判斷駕駛狀態、心情,並自動微調座椅角度及安全帶鬆緊,搭配變換氣氛燈或釋出香氛,調整座艙設定。

智慧車輛已逐漸實現 可真實體驗

目前已可真實體驗到的智慧車輛,包括了自駕乘用車、自駕微型巴士和自駕物流車,在2019 CES所展出自駕乘用車中,可看到多家品牌自駕乘用車架構,以光達(Lidar)強化側邊感知嚴密程度,同時感測模組亦開始加入外殼模組化設計,藉以加強美感及避免環境髒污。

自駕微型巴士為未來連結城市內部及周邊重要的載具,當駕駛從城郊準備進入城市,為了避免陷入城市擁擠交通,可將車輛停在城郊停車場,在從出發點前往停車場過程中,自駕乘用車會持續與微型巴士互動,當抵達停車場時,接駁微型巴士會算準時間到達,無縫銜接前往城市。

而自駕物流車,主要可運用於貨物、蔬果、雜貨和包裹運送,現可見直接使用現行車款車體或嵌入服務設備,亦有因應需求採用全新設計,目前設計可見消除駕駛座空間,並將車體、裝備及內裝,針對應用進行最佳化考量。

智慧車輛發展 潛藏多樣化軟硬體商機

智慧車輛發展,車內按鍵、觸控、語音與手勢等操作人機介面整合模組,與駕駛者直接接觸,可與AI系統連動的智慧座椅及安全帶,建構車輛周邊感知系統所需的光學鏡頭、攝影機、超音波雷達、光達等感測元件,又或建構高速車聯網、車內即時會議及高畫質車載影音娛樂,所需的5G平台基礎建設及車載晶片,搭載感測元件演算法或自駕車演算法的車載晶片,能搭配自動駕駛演算法判斷、控制車輛狀態的線控系統等硬體,均會隨智慧車輛發展,重要性持續提升。

在軟體演算法方面,解析乘客情緒及狀態、語音控制辨識精準度(含車輛控制權判斷)、自動駕駛異質融合(包括影像、雷達、光達及聯網資訊)判讀演算法等,則將扮演智慧車輛大腦的重要角色。

台灣具備資通訊技術優勢、消費性電子及汽車電子產品多元、供應鏈累積多年OEM車廠內裝經驗、車廠及法人已成功研製多種自動駕駛功能,搭配於2019年2月25日正式開幕全台首座封閉環境自駕車測試場「台灣智駕測試實驗室」作為加速引擎,擁有與國際廠商在智慧車輛發展議題上一搏潛力。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謝騄璘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