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燃燒後變成水,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是全球達成淨零排放的重要選項。國際能源署(IEA)預估,到了二○五○年,全球氫供應量上看一年五點三億噸,對照二○二○年僅八千七百萬噸,成長潛力大。現階段從氫的產製、儲運與應用,仍須大量科技研發支持,估計未來十年,全球氫能源投資將超過三千億美元。氫不僅是永續的關鍵,也關乎國家與產業競爭力。
氫經濟(Hydrogen Economy)」一詞,誕生於一九七○年代的能源危機,由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授博克里斯(John Bockris)首次提出,設想氫有機會取代石油,成為支撐全球經濟的能源,惜因技術尚未成熟,成本難降低而功敗垂成;時至今日,「二○五○淨零排放」成為氫能發展的主要驅動力,IEA估計二○五○年氫能將占全球能源使用的百分之十三,是達成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一環。
截至今年六月,全球已有超過三十一個國家地區發布國家氫能策略,日前國發會公布的「臺灣二○五○淨零排放路徑」中,也規畫到二○五○年,臺灣電力有百分之九到十二需仰賴氫能。為加速臺灣氫能發展,延續政府發布之淨零排放路徑,建議從「發電」、「工業」、「載具」三大氫能應用與氫氣供應面向發展,建構「臺灣二○五○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協助產業掌握氫能商機。
在低碳發電方面,台灣可發展混燒與專燒氫氨氣的燃氣與燃煤發電,逐步取代以往燃燒化石燃料的發電機組,以降低電力碳排;低碳工業上,鋼鐵、石化產業可使用氫氣以降低製程碳排,半導體製程產生的大量餘氫也可回收、純化再利用;低碳交通方面,聚焦高載重、長途運輸、高運轉率的大客車與貨車,將以氫燃料發電動力。為配合國內氫氨供需情境,也將規畫建設氫氨輸儲基礎設施,包括接收站、儲槽、管線、加氫站等,以完備低碳氫能的相關應用。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氫能新經濟」,國內已積極投入研發多項跨領域的氫應用技術,包含氫能車必備,體型輕薄的「金屬板燃料電池電堆」與高安全儲氫瓶、以半導體製程餘氫為燃料的「定置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發電系統、運用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的「電解產氫系統」,以及運用捕獲的二氧化碳與氫氣作用,轉化為甲醇等高值化學品的「低碳世代綠色甲醇生產技術」等。此外,對於目前在氫能發展居領導地位的日本及澳洲,也應該持續交流合作,才能協助國內產業掌握國際市場趨勢與布局。
儘管一般認為,氫氣大規模使用將在二○四○年之後,但臺灣從現在就要開始布局,不僅要在氫能應用技術上做出突破,在建構儲存和運輸等基礎設施及法規建立上,都要以國家高度全盤規劃,在下世代的氫能新經濟中,為產業掌握淨零永續新商機。
(本文由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