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時代來臨,生產力與獲利能力結構的改變,讓無形資產重要性與影響力與日俱增,全球先進經濟體正步入無形經濟時代。面對全球產業創新競局,臺灣企業亟需強化智慧財產戰略。工研院從無到有,推動無形資產經濟發展三大關鍵,打造臺灣智慧價值,讓企業專注研發創新,共創永續成長與全球競爭力!

人類文明從農業、工業,演進到資訊文明、數位文明,無形資產已躍居驅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動能。世界智慧財產組織(WIPO)估計,消費者購買商品所支付的金額中,約三分之一來自軟體、專利、設計、品牌等無形項目;在技術密集產品如智慧型手機,比例更高。無形資產不僅能提升產品溢價,更是跨產業創新的基石,直接決定企業能否在全球競爭中掌握主導權。
在無形資產主導的經濟大勢下,工研院以三大策略推動無形經濟:第一,鏈結科技市場與資本市場,以專利融資「鐵三角」模式,讓銀行理解技術價值,協助企業取得資金,為創新注入長期動能;第二,跨領域專利組合確保優勢,透過 IP Bank 匯聚優質專利,形成國家級專利池,提升臺灣產業在國際競爭的談判籌碼;第三,LOT產業聯盟建立跨產業專利保險網,有效抵禦非實施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y;NPE),俗稱專利蟑螂的威脅。三大策略與行動相互呼應,奠定臺灣智權發展新格局。
工研院成立52年來,持續深耕跨領域創新研發,累積專利逾3萬件,智慧資產已逐步轉化為經濟價值,從半導體、資通、光電、工具機、材料、綠能到醫材等,帶動一波波新興產業,助力臺灣產業在全球市場中發光發熱。
臺灣新興科技產業的成功,見證創新的重要,工研院也從技術研發、技術移轉、衍生新創開啟了IP興業的營運模式,創新與IP帶動了臺灣經濟榮景,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新創公司有專利、有團隊,也鎖定了利基市場,如此是否就能開心創業去?答案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資金永遠是新創最先要面對的挑戰。
專利融資「鐵三角」 無形資產變真金白銀
許多創業者都有類似經驗:手握多項專利技術,產品也有不錯的市場反應,但在申請貸款時,總需有廠房、土地、設備等有形資產做抵押。創業者往往須押上身家,才有機會獲得融資,至於創業核心關鍵的專利,銀行端往往因為無法判定價值,難以作為擔保。
「臺灣不缺資金,而是資金無法有效進入科技市場,要讓資金重新導入科技市場,政府必須扮演點燃動能的火苗,」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政府先透過產創條例修法,賦予無形資產融資法源基礎,工研院於2019年,率先攜手中小企業信保基金、臺灣企銀,組成科技市場連結資本市場的「鐵三角」,提供技術鑑價、信用保證與資金融通,完成國內首次無形資產融資的創舉。
無形資產鑑價讓銀行聽懂「技術語言」
在「鐵三角」中扮演「專利與技術鑑價師」角色的工研院,無疑是串接科技與資本市場的關鍵橋樑。過去企業主拿著專利證書到貸款銀行,行員難以評估專利價值,現在有了工研院出具的專業評價報告,銀行更能掌握技術未來潛力,融資核貸「有所本」。此外,擔任「風險分擔夥伴」的信保基金,也大幅降低銀行的放貸疑慮。這套多方合作模式不僅開闢了企業的融資新管道,更為其技術含量「鍍金」,顯著提升企業在市場上的說服力。
有了專業鑑價與風險分擔,提供資金的銀行端也更放心。台新銀行資深副總經理蘇韻琇指出,過去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與認定相對困難,現在有工研院這樣強而有力的機構出具評估報告,將更具說服力,「台新銀行第一個承作的無形資產融資,以及第一件千萬等級的無形資產融資,都是與工研院合作。」
銀行從「不敢碰」到「搶著做」
政策推動初期,主要由臺灣企銀等公股銀行率先響應,民營銀行多採觀望態度。隨著成功案例逐步累積,民營銀行也開始積極參與。台新銀行率先響應,成為第一家承作無形資產融資的民營銀行,上海商銀更創下「半天內回覆願意承作」的驚人紀錄。
現在銀行評估企業時,不再只看傳統的「5P原則」,亦即人(People)、資金用途(Purpose)、還款來源(Payment)、債權確保(Protection)、未來展望(Perspective),而是更重視經營團隊的軟實力和技術的未來性。工研院也安排銀行參與訪廠和列席企業無形資產融資複審會議,讓金融機構直接了解企業的實力,有助於核貸時的評價報告解讀,理解未來風險與利益預測。這種「深度溝通」模式,將原本借貸雙方「雞同鴨講」的對話轉化為有效的商業討論。
截至2024年底,這套機制已吸引16家銀行承作,協助74家次企業完成評價,其中44家次成功獲得總額近8億元的融資,並因此引發帶動投資,亦即「以融帶投」。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資金挹注,更等於獲得專業機構的技術認證,讓公司鍍金,後續尋找投資人變得更加容易。
專利融資及時雨 助生醫臨床轉型突圍
博信生技是臺灣首批以無形資產取得融資的廠商之一,研發團隊來自清華大學,研發出亞洲第一個超音波微氣泡顯影劑,用於疾病篩查及藥物傳輸,同時於2018年獲得美國FDA第一期臨床許可,但是因產品尚未上市產生營收,亟需資金後援。
在工研院無形資產專利融資專案協助下,博信於2019年取得緩衝營運資金,這筆資金不僅推進微氣泡顯影劑邁向一、二期臨床試驗,更重要的是,它猶如雪中送炭,讓公司得以厚植實力,後續成功募得新臺幣6,000萬元,站穩醫用超音波診斷與治療一體市場,與世界競爭。
萊鎂醫療器材公司則是通過專利成功實現商業模式轉型的案例。其主力產品「負壓式睡眠呼吸中止治療裝置」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研發與臨床數據,並擁有超過183項專利。2020年,該產品終於獲得美國FDA的批准。然而,在即將進軍國際市場之際,公司卻因缺乏傳統抵押物而陷入資金緊張的困境。
經過工研院的評估,萊鎂醫材憑藉其核心專利家族作為擔保,成功獲得臺企銀千萬元的融資支持,從而在疫情期間得以推動遠距醫療服務,順利從過去「單次器材供應」的傳統模式,轉型為高客戶黏性的「訂閱制服務」模式,實現了商業生態的升級。2021年,公司營收達到1.2億元的新高。萊鎂醫材的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陳仲竹強調,創業初期曾依靠抵押房產和親友借貸來籌集營運資金,如今則通過無形資產融資評估,憑藉專利獲取貸款。他期望未來能持續利用專利技術「鍍金」,加速業務拓展,鞏固市場地位。
獨門技術獲千萬級融資 加速量產布局
將循環經濟發揚光大的專利,也能「變現」。光宇應材以半導體製程中含矽的廢砂漿為題材,透過獨家專利技術把廢料轉化為二氧化矽與高純度氫氣,並在工研院協助下建置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實際累積運轉時數取得綠電憑證,成為銀行願意融資的「環保商模」,成功獲得兆豐銀行5,000萬元融資,得以擴充「矽循環再生系統」產線,擴大循環經濟規模。
專注高功率半導體雷射研製的騰錂鐳射,已建立完整高功率半導體雷射技術鏈,並成為全臺唯一的三五族高功率雷射解決方案公司,產品瞄準工業及無人機防衛應用。因產品量產在即,急需資金擴產。在工研院技術協助及無形資產評價奧援下,於2024年成功獲得台新銀行千萬級融資,為國內專利融資金額次高。
攜手產業建構國家大專利池
專利資產不僅能作為企業融資的槓桿工具,在國際市場的智權競爭中,更有深層的戰略價值。為協助臺灣產業打國際盃,工研院與國內多家科技大廠合作,成立創智智權公司(IPIC),打造國家級智權庫(IP Bank),提供臺灣廠商國際競爭時的智權戰略武器。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法務長兼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執行長,同時也是創智智權董事長王鵬瑜表示,創智智權以工研院數十年累積的專利資源為核心,廣納臺灣產、學、研各界專利,如聯發科、台達電、緯創資通等產業領導者,架構國家大專利池(Patent Pool),這不僅提高產業IP自主,降低倚賴國外授權,更賦予廠商「打群架」,對抗國際專利權人及專利蟑螂的籌碼。
IP Bank嚴選入池專利,進行品質評估與分級,定期與專利權人分潤,並促進入池專利相互授權;也會進一步連結智財價值與資本市場,透過專利作價、投融資新創,創造更高價值,有效降低專利戰成本並提高競爭對手門檻。目前IP Bank累積逾2,000件優質專利,涵蓋網路與通訊、多媒體影音、晶片半導體、計算機系統、綜合應用及淨零排放等六大臺灣產業最需要的技術領域。
對抗專利蟑螂 臺灣IP英雄聯盟成軍
近年來,俗稱「專利蟑螂」的NPE興訟事件激增,2022至2024年間,臺灣企業海外專利侵權訴訟有7成為NPE主動提出,甚至連「護國神山」台積電都是受害者。為防禦NPE威脅,工研院結合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與創智智權公司,成立「LOT(License on Transfer)產業聯盟」,邀請近 20 家半導體、資通訊與PCB重量級企業,首波匯聚超過15 萬件有效專利,共築跨產業「智慧財產防護網」。
LOT聯盟是國際防禦NPE的有效策略,Google、Dropbox、Canon、SAP、Red Hat等科技大廠都採用。王鵬瑜說明,臺灣版「IP英雄聯盟」將廠商各自分散的專利戰力,升級為產業聯防體系,僅在專利轉讓給NPE時啟動授權,不會削弱專利自主運用價值;聯盟不干預企業間的商業競爭,也不涉及技術揭露或商業機密,未來還會進一步與國際類似組織建立合作關係,為臺灣企業爭取更大範圍保護。
創新之火不滅 智權增強產業韌性
工研院打造智權堡壘,號召組成產業聯盟,靠的是豐沛研發實力與跨領域的優質專利,這也讓工研院連續8年,9度名列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特別是在技術獨特性、影響力、全球化、成功足跡與數量等五大專利指標,展現獨特優勢,蟬聯亞太區研發機構獲獎最多紀錄,與三菱電機、東芝、高通等國際知名機構齊名。
展望未來,工研院將持續以「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為主軸,布局前瞻科技研發,同時擴大優質專利池與活化無形資產,做為臺灣產業競逐國際市場的堅實後盾,讓創新之火生生不息,建立臺灣產業無可取代的優勢。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