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是臺灣經濟命脈,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資料統計,2020年臺灣產品共出口至213個國家和地區,也就是與全球超過90%的國家和地區有經貿往來關係;在全球經濟深陷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際,2020年臺灣出口逆勢成長4.9%達到3,450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5位。
以貿易數據評估,臺灣的產業、特別是製造業,早已是國際鏈結的優等生。但歷經美中貿易戰和疫情衝擊,2021年將是時代的分界線,未來30年世界的競爭版圖將與過去30年迥然不同,「國際鏈結」也將有不同內涵。因此臺灣應鏈結「數位轉型」、「產業生態鏈重組」、「重振在地經濟」、「淨零碳排」等當前國際重要的四大趨勢,為臺灣產業開創未來機會。
一、數位轉型
數位科技的應用深化,是這場席捲全球疫情帶給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最大轉變。包括製造業必須建置智慧化生產線和工廠,提供快速、彈性、客製化的製造服務;服務業也要應用數位科技,將傳統行銷方式轉換為數位行銷方式。美中科技戰和疫情衝擊,讓臺灣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更有機會獲得國際資金青睞,跨出臺灣、融入更大的區域市場。
二、產業生態鏈重組
全球化經濟思潮在資通訊產業獲得淋漓盡致的呈現,美國品牌、臺灣接單、中國大陸製造的商業模式已持續運轉30年,直到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不僅帶動臺商回流及生產布局重整,也促使半導體、通訊設備、關鍵材料等攸關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的領域,由原先強調高效分工的全球生態鏈,轉變為以本土市場為主的區域型生態鏈。不同區域市場將由各自的生態鏈滿足需求,為具備研發和製造優勢的號臺灣產業創造新成長契機。
三、在地經濟
美中貿易戰後,不僅臺灣推出臺商回臺政策誘因,美、日等已開發國家亦延續「再工業化」訴求,積極鼓勵「製造業回流」。未來企業將逐漸採取鄰近消費市場的供應方式,除能滿足各國對在地生產的要求,也可避免疫情等突發事件所引起的斷供風險。做為各國長期合作夥伴的臺灣產業,未來也會有更多全球布局和技術發展的機會。
四、淨零碳排
綠色復甦將是疫後全球經濟振興政策的最大亮點。自2019年歐盟提出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碳中和」目標後,至今已有包括臺灣在內超過130個國家跟進。臺灣產業是國際供應鏈重要參與者,過去一直走在推動綠色供應鏈的前端;雖然2050淨零碳排目標對產業是更高挑戰,但也是發展創新科技、開創新興產業、創造競爭優勢的機會。
這四大國際趨勢將深切影響未來臺灣產業的發展,例如低碳科技市場崛起所帶來的商機。期盼藉由更緊密的國際合作,達成建構強韌生態、強化在地價值、引領創新應用、實現永續環境的四大方向,強化臺灣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其中的建構強韌生態,是經由分散供應鏈、擴大全球布局、建立智慧工廠等,即使面對突發的危機,也具備不間斷營運的韌性。
而強化在地價值是運用臺灣在產業生態鏈中的優勢,吸引外商來臺投資、建立研發中心,進而培育國際化人才,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在引領創新應用方面,要鼓勵前瞻技術合作,以及國際重點場域的合作淬鍊,取得創新應用先機,並引領創新應用產業的發展。
至於實現永續環境,在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下,推動產業轉型、導入淨零碳排生產模式,達成永續環境目標,並且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
工研院針對國內18家代表性企業進行訪談研究,歸納出產業強化國際鏈結的八大做法,包括:優勢鏈結、國際參與、投資臺灣、全球布局、研發合作、場域驗證、典範領航、共達目標。更進一步探討八大做法的核心皆在於「人才」。因為疫情加速企業導入數位科技應用,也讓遠距工作被廣泛接受,更彈性的工作地點讓網羅各地科技菁英與專家更為可行,配合法規機制的完善,若豐富國際人才儲備,將為臺灣經濟開創國際化新局。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馬利艷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