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米玉傑,是推動半導體全球先進製程技術演進的重要推手。自1994年加入台積公司,2001年起帶領研發團隊,從90奈米推進至3奈米乃至更先進技術,奠定台積公司在全球晶圓代工的領先地位。其卓越貢獻獲得國際高度肯定,是撐起臺灣半導體實力的關鍵人物。

當世界加速邁入AI時代,晶片一躍為AI時代的戰略物資,世界各國競相角逐晶片霸權,米玉傑,這位30年來埋首深耕於半導體研發的推手,現正引領全球最先進製程技術,挑戰技術極限,持續突破創新。
畢業於臺大電機系,後來赴美取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機工程碩士及博士學位的米玉傑,學成後先後進入AT&T、貝爾實驗室和IBM研究所等頂尖科研機構服務,研究之路已小有成就,而他卻在1994年做出出人意表的決定。「研究成果應該要真正落地,變成實際的產出,」因此,他決定離開舒適圈,返臺加入當時才成立不到7年的台積公司。
7奈米製程 開啟台積公司榮耀紀元
米玉傑先在台積公司晶圓三廠擔任工程部門經理及副廠長,負責製程整合,後來才轉入研發,負責新一代製程,也因為這段走入產線的經歷,讓他對半導體技術有了全新視野,得以用更全面的角度推動跨部門、跨組織的合作。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米玉傑帶領的7奈米先進製程。為加快量產腳步,米玉傑與團隊初期採用成熟的深紫外光(DUV)多重曝光技術,確保了7奈米製程的良率與穩定性,成為全球第一個量產7奈米製程的半導體公司,後期才導入最新的極紫外光(EUV)技術,真正做到技術全球領先,也迅速贏得國際客戶的量產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7奈米之前,這類先進邏輯製程均由半導體整合元件製造公司(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IDM)為領先龍頭;自7奈米起,台積公司開始超越IDM,引領先進技術至今;也是7奈米起,台積公司開始結合設計與製程技術共同創新,正是所謂的設計技術協同優化(Design-Technology Co-Optimization;DTCO),藉此達成效能、功耗、面積的最佳解,「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代製程,在其他競爭對手碰到技術困難,而我們還可以持續突破的原因。」7奈米的諸多創舉,帶動台積公司進入高成長與高獲利的新時代,也是最具技術與服務突破性的關鍵世代。
7奈米製程為台積公司在研發、市場、與財務面立下多重里程碑,米玉傑與研發團隊的鼎力助攻功不可沒,因此榮獲2021年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企業創新獎,米玉傑個人也獲頒IEEE Frederik Philips獎,以表彰他在研發管理領域的成就。
半世代製程 小微縮槓桿高價值
若說7奈米展現了台積公司的技術實力,那麼「半世代製程」的策略則展現出米玉傑對產業節奏與市場脈動的深入洞察。
早在0.5微米時代,米玉傑便提出「半世代」的概念,並應用於0.35微米製程,成為台積公司獨到的服務模式。「半世代」製程是指在原本的設計基礎上,透過微影技術縮小尺寸,只需微調便可相容於元件資料庫與矽智財;由於設計規則採線性微縮,客戶能省下重新設計的時間,讓晶片更小、更省電,也更具競爭力。」
米玉傑分享,半世代製程的點子來自於記憶體,由於記憶體製程不像邏輯IC,每代都要大幅度縮小,記憶體縮小10%或更少,就是新的技術節點了。當時台積公司的技術並非領先業界,卻擁有最先進的設備,可將原有製程縮小10%,讓晶片密度提升約20%,並提升效能。於是他帶領團隊,在每代技術成熟後,就在同一套製程裝置上再做一次微縮。這讓台積公司持續推出更新、更有效率的技術,確保研發與生產的競爭優勢。果然,半世代製程大幅縮短設計和驗證週期,客戶得以更快將新產品推向市場,因此深受歡迎,一舉讓台積公司在高度競爭市場中領先群雄、站上龍頭地位。
雙研發團隊 確保研發穩定推進
為了應對日益複雜的製程技術開發,米玉傑著手推動「雙研發團隊」制度。「在開發40及28奈米晶片時,一組團隊專注當前製程的開發,另一組則負責下一代甚至更先進的製程技術。」由於每代製程從研發到量產,可能耗時3到4年,但台積公司希望每2年就能推出新技術,單靠一組團隊很難達成,唯有採取雙軌並行的方式,才能確保研發的持續和穩定。
帶領台積研發團隊,米玉傑相當重視創新,「研發人才不僅要能創新,也要有團隊合作的能力,擔任研發主管就必須兼具這兩種能力,因此我會給他們更多的空間。」米玉傑認為,研發人才最重要的特質,要能創新,要有「追根究柢」的精神。
追根究柢 探求真實解方
米玉傑說明,在解決技術問題的過程中,有時候答案不是很清楚,所謂追根究柢,就是要在各式各樣的資料中,一步步抽絲剝繭,排除雜訊,把真正的答案給找出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要不斷問自己,這是不是真的答案,還是似是而非的答案,一聽就覺得不對,如果你找到正確的答案,那會是非常清晰的,甚至在實驗數據出來之前,就知道是對的。」
台積公司自成立起即堅持自主研發,並投入大量資源推進半導體技術創新。在米玉傑領導下,台積公司研發團隊全年研發總預算超過新臺幣2,000億元,研發團隊人數超過1萬人,這群科技的鐵騎精兵已攻克3奈米製程,2奈米下半年量產,下一代A16技術則導入創新「超級電軌」技術,將引領全球在AI、數據中心、先進駕駛輔助系統、高效能運算等領域持續創新。
呼籲教育體系做起 建構豐富多元人才庫
對於正快速席捲全球的AI浪潮,米玉傑認為,AI不只是協助工具,更應內建於研發流程與企業營運的核心,以台積公司為例,AI技術早已在製造與設計研發中廣泛應用,不僅提升效率,更能帶動技術開發的節奏與品質。除了技術力演進,人才結構的變化同樣不容忽視,米玉傑也叮嚀,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對臺灣的競爭力已是潛在風險,呼籲政府應從教育體系做起、改善吸引國際人才等方案,盡早建構豐富多元的人才庫。
米玉傑認為,臺灣有完整的產業聚落、扎實的人才培育體系及長期累積的國際信任,都是得天獨厚的優勢,但要維持領先,在全球產業競爭加劇的當下,政府可以從政策面著手,積極強化IC設計產業的競爭力,這也牽動著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未來,進一步影響臺灣資通訊產業的命脈。
此外,米玉傑也對工研院寄予厚望,期許其繼續扮演學術與產業之間的橋梁,特別在協助企業創新升級、強化與國際學術及研究機構的接軌方面,發揮更大影響力。
米玉傑秉持對科技的熱情與追根究柢的精神,從研發實驗室走進晶圓廠,進一步躋身引領全球半導體產業趨勢的決策階層,他務實求真的理念、推進極限的精神,已經為臺灣開創出一條鏈結世界、科技領航之路。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