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醫生,就是讓研究的病絕跡,讓自己失業。」從B型肝炎清零到探索腸道菌奧秘,臺大醫學院院長、臺大醫院小兒消化科主任倪衍玄以45載醫者職涯實踐這句話,寫下醫界傳奇篇章。作為臺灣頂尖醫學人才培育搖籃,倪衍玄鼓勵人才跨域創新,加強國際合作,期能點燃下個醫療創新火花。

從大學就讀臺大醫學系開始,一路深造到博士、成為小兒科醫師,倪衍玄一輩子都在醫界打拚,至今超過45年。他曾參與臺灣寫下世界紀錄的B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見證B型肝炎在臺灣幾乎絕跡的歷史時刻。
談起投身小兒科,倪衍玄笑談背後有段有趣故事。約莫40年前,他在金門服役擔任內科醫官,除了部隊之外,還要為當地民眾看診,當時有位年邁老先生來看病,醫生照例要問病史,沒想到老先生竟從清朝的病史開始講起,他笑說,「我喜歡直接明快一點,後來就考慮選小兒科。」
但小兒科也有不同挑戰,小病人通常說不清哪裡不舒服,倪衍玄有個方法,就是「觀察」,小孩最重要是看活力和精神,大人有時因為種種原因,表達與內心想法不一致;小孩卻不同,尤其年紀愈小的小孩愈直接,如果孩子一直玩鬧,病情通常不會太嚴重,「所以我反而很喜歡小朋友,沒什麼偽裝。」
跨世代疾病追蹤調查 寫下世界紀錄
半世紀以前,肝病是臺灣國病,成年人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一度達15%至20%,比例在全球數一數二,更是造成肝癌的主因。1984年,在政府和醫界專家推動下,臺灣率先為高危險群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期望從出生便阻斷B肝病毒,也開始進行B型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倪衍玄的老師――臺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美惠,正是其中一位推動者,1994年倪衍玄也開始參與。
這項持續至今達40年的調查,不僅寫下世界紀錄,是世界上最久的追蹤報告,長期的跨世代疾病追蹤也對臺灣公共衛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倪衍玄表示,調查每5年進行一次,結果發現B型肝炎帶原率,隨著疫苗覆蓋率逐年下降,至今40歲以下的B肝帶原率已降低至0.5%,可以說當時決定推動疫苗注射,扭轉了臺灣所有小孩的命運,這個劃時代的成果,讓國際驚豔並群起效法,「透過長期追蹤,了解疫苗成效,意義非常重大。」
另一方面,長期調查也有助找出B肝帶原率「清零」的關鍵,除了為新生兒注射疫苗外,還要阻斷母子傳染。2018年,針對高病毒量的B肝帶原孕婦,健保從第三孕期起開始給付抗B肝病毒藥物,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預防,又進一步降低B肝帶原率,期望未來讓B肝病毒完全絕跡。
行醫數十年,他始終認為醫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讓疾病絕跡,「最好的醫生就是讓自己失業!」就像他的老師和醫界前輩,努力讓B型肝炎在40歲以下的人中幾乎消失;過去更有名的例子,就是小兒麻痺,因為疫苗問世,臺灣已成為小兒麻痺根除區。
他笑說,自己「失業」以後,眼見小孩肥胖問題日漸嚴重,他轉往脂肪肝研究,又發現腸道菌和胖瘦息息相關,也是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因素,因而投入鑽研。
就拿最常被提及的益生菌來說,過去益生菌更像是食物,吃了對健康有益,並非用來治病,他認為未來關於細菌的研究,應該要朝向真正醫療用,甚至更進一步達成精準醫學。他指出,細菌為了維持繁殖、代謝,會產生3,000至5,000種產物,哪些對人體有益或有害,未來應找出真正有影響的,達成治療目標。
倪衍玄也曾設計一個雙胞胎實驗,長期追蹤腸內菌研究,期望透過2個相像的受測個體,降低變異因素,釐清菌相和疾病的關係,釐清是先生病才有相關菌相,還是先有菌相才導致生病。他從雙胞胎出生時,便定期收集糞便檢測,最終找到一個細菌,比過敏症狀更早出現在腸道裡,接著再把這個細菌放到老鼠身上實驗,果真也引發過敏,成功辨識致敏病菌。
他也在臺大醫學院推動微菌分析平台,提供國內外學者基礎、例行的研究服務,比如分析糞便檢體的細菌,希望節省研究者的時間,讓他們把精力放在更有創意和重要的研究上。
人才跨領合作 找出臺灣醫療創新
臺大醫學院執臺灣醫學教育牛耳,頂尖學生選醫學系或電機系一直是外界熱議話題,倪衍玄認為不光是醫學或科技領域,各行各業都需要優秀人才,「我一點都不認為所有最好的學生都應該唸醫學系,國家需要各領域的人才,才會全面發展。」
即便一個領域很厲害,但也需要其他領域配合,才能繼續推展,比如醫學需要法律、科技配合。他也常鼓勵學生輔修其他科系,養成跨域人才,但最終在選擇志願上,最重要的關鍵是,「Listen to Yourself,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唯有喜歡你做的事,才會把事情做好。」
他認為跨領域人才之所以重要,原因在於,「一個問題,常常不只靠單一方向來解決。」最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疫情,這不只是醫生的事,而是需要各方面人才一起合作,才有辦法成功度過這場百年大疫。
對臺灣來說,跨域也是未來醫療產業在國際發光的關鍵。臺灣市場不大,需要走創新之路,而非大規模資本投入,創新正是來自人才跨域合作,比如善用臺灣的資通訊強項協助醫療產業,「將來強強聯手,就有更多新發明出現,」他認為這正是工研院可扮演的角色,工研院有不同研究單位,「可作為臺灣的領頭羊,促成跨域合作。」
臺灣醫療想要走上國際舞台,除了善用跨域研發能力,倪衍玄認為臺灣也可以加強國際合作,比方新藥問世,可在臺灣做臨床試驗,臺灣醫療水準高,加上地方不大,很好推行,如果能比其他國家率先進行臨床試驗的話,便能成為第一個使用這些新藥的國家,將來就能擔任領導角色,讓別的國家來取經,B型肝炎疫苗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臺灣的健保更是全球有目共睹,未來可分享臺灣經驗,讓各國學習,「這些都是臺灣的利基」。
善用科技 解決醫療困境
邁入AI時代,百工掀起巨變,醫療產業也不例外,倪衍玄開玩笑說,「如果你不會AI,你就BI(音似臺語『悲哀』)!」他認為現階段AI不會取代醫師,但未來不會AI的醫師會被懂AI的醫師取代,AI是一個重要工具,醫生要盡可能接觸了解,但更重要的是,「要訓練批判AI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判斷AI是對還是錯,而非一味相信AI。
不只AI,倪衍玄也看好科技可大力解決醫療困境,像是偏鄉交通不便、人力不足、資源匱乏,可透過遠距看診、無人機投遞藥物等方式,「讓偏鄉不再是偏鄉。」
一輩子奉獻給醫界,倪衍玄把他的信念,濃縮成3句「敬業、真誠、正向思考」,認真面對自己的工作、不說假話,不管遇到任何事都保持正向思考,「你永遠不知道之後會遇到什麼。」就像醫療和科技碰撞出創新火花,未來的醫療世界可能超乎你我想像。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