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不只學工作技巧,還有永遠眼神有光的熱情與態度

工研院產服中心專案副總監黃功傑、工研院資通所副工程師黃楷倫、工研院機械所專案經理羅元玠,前者是經歷多個業界工作,為實現自我再回到工研院的職場菁英,後兩者則都是碩士一畢業即進入工研院工作,他們的經歷雖有不同,卻同樣在工研院找到了眼神裡的光與熱情。

眼神總是充滿熱情的工研人。(圖/123RF)

想為產業做一點改變

黃功傑、黃楷倫與羅元玠現在正處於人生不同階段,年過40的黃功傑直言,人的追求會隨著時間改變,他在20多歲時,最在意如何增強能力、賺更多錢,但邁入40歲後,他卻想著:「能不能多做一點事,讓產業、讓世界有些改變。」當時他還在年薪人人稱羨的高科技產業工作。

這個念頭曾在黃功傑腦海裡盤旋許久,但因為他身處在企業裡,當下只能將所有眼光擺在如何開發、賣出某領域的新產品,於是在他攢積一身技術本領後,他開始想要自我實現,想投入可著眼於產業大方向的工作。

直到有天他出差回家看見5歲女兒剪了顆男生頭,「原本可愛的馬尾或辮子都突然不見了,」黃功傑苦笑說。他立刻問女兒為何剪頭髮?女兒竟回答他:「因為你常出差不在家,這樣我才能保護媽媽。」一句話完全刺中了黃功傑的心,他當下就想著:「過著這般爆肝的忙碌生活到底為何?」

於是曾任職於工研院的黃功傑決定轉戰工研院產服中心,再啟工研院旅程就像是黃功傑自我實現的歷程,其實他內心也存在著創業魂,但除了自己創業,他發現他也可運用本身專長、經驗與人脈幫助其它新創,如他正在創建一個交流平台,將可串起IC設計相關新創與產業鏈的合作契機,讓所有創新都得以被試驗,甚至落地,進而讓產業、讓世界有了改變。

想開發人生的多種可能性

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黃楷倫正處於花漾的25歲,她笑說:「來到工研院最開心是這裡從來不阻礙人才無限發展可能。」來工研院短短一年,黃楷倫就已經體會到工研院與其它職場不同之處-環境友善加上學習資源豐富,讓人無法預測在這裡可開展出怎樣的人生樣貌。

因為熱愛做研究,又怕受拘束,更怕想法無法說出口,黃楷倫清華大學化工研究所畢業後就選擇進入工研院,不僅讓她對原本抗拒的學科,重新開啟學習與研究的熱情,更燃起她心中對創業的好奇與想像。

以前黃楷倫從來沒想過人生可能會有創業這個選項,但她在工研院感受到蓬勃的創新創業氛圍,讓她不禁想著:「我可能會創業。」因此她正在積極參與院內關於創新創業的課程,「除了學知識,更認識了一群不同專業領域的夥伴,」黃楷倫直言,這些工作之外的參與都讓她充滿興奮感。

立志創業志向才進入工研院

有別於黃楷倫意外感受到工研院的新創氛圍,羅元玠直言他的人生志向:「就是一定要創業。」為此,他特地選擇進入工研院工作,「但我不把這裡當成職場,我把工研院當作我的技術孵化器,」羅元玠直言。

很幸運地,年僅31歲的羅元玠正穩定踏在新創路上,因受到父親影響,羅元玠從小就是個機器人熱愛者,無論就讀研究所或在工研院工作,他的目標都是希望從自動機械領域中找到可以創業的題目,他也為此投注了極大心力,任職工研院6年半便參與了8項前瞻計畫、多次創業競賽。

歷經一次次探索後,羅元玠發現少量多樣的客製化生產已成製造業主流,為符合市場需求,生產設備製造商與系統整合商之間,需要一家專業軟體服務商來協助兩端搭起合作,並減少生產成本,於是早已做足準備的羅元玠看準機會後,便順勢成立了赫侖公司以提供相關服務,目前正在進行創業募資中。

人生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工作氛圍大大點亮了這三人眼裡的光。面對工作,你是否正在失去眼裡的光與熱情呢?這三人的故事正好給了人們另一種體會,黃楷倫曾在個人網頁寫下3個字:traveler、learner、thinker,如同這三人都在工研院支持下,在工作上旅行著、冒險著、學習著、思考著,於是他們都慢慢變成了自己更想成為的人。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