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受到極端氣候所帶來異常高溫影響,用電量不斷飆升,根據台電統計,7月28日單日用電尖峰逾3,884.4萬瓩,創下歷史新高。
綜觀國際的能源運用規劃,已經從早期強調僅電力供給面,轉而往消費面的需求面管理著手,期由降低或延緩設備投資,建立可靠、可負擔得起的電能服務。而電力承載順序就是把需求面管理納為重要電力來源之一,當遇到電力需求時,依序從節約能源、需量反應、分散式能源三大資源找解方,真的不行才考慮蓋電廠。
節約能源、需量反應、分散式能源讓用電方供電方能攜手合作,為供電穩定與減碳盡份心力。以節約能源來說,其目的為降低或停止總體用電量繼續往上增加,民眾透過隨手關電源、汰換吃電怪獸設備等簡單的幾個小步驟,就能對供電帶來龐大效益。因為電廠所發出一度電,中間歷經輸電過程難免會有損耗,到用戶手中可能僅剩0.5度,但從用戶端力行的節能,並不會遇到損耗問題,能真正創造出一度電的價值。
節約能源對產業來說,可進階應用於提升能源效率上,其意義為能以較少的能源來完成相同的工作,達成事半功倍之效果,另外,政府在規劃長期電力供需時,也已考慮能源效率的提升,並在電業法第47條上明訂,售電業應每年訂定鼓勵及協助用戶節約用電計畫。
落實節約能源對用戶來說能夠省下電費,需量反應措施則更進一步,提供適度的獎勵措施。需量反應可說是供需雙贏,並提供用戶賺錢獲利的作法,由電力業者透過制定價格機制或不同時段的折扣誘因,引導用戶改變用電習慣或工廠排程,抑低尖峰負載用電,除了能把省下電力提供給其他有連續製程的產業,也能賺取到獎勵金。
節約能源、需量反應皆從需求端出發,分散式能源雖然屬於電力供給方面,但已非電業機構專屬,民眾同樣能參與供電。目前國際間的能源趨勢,也已從過去「分久必合」走向「合久必分」的趨勢,漸漸從集中式的電廠,走向分散式的能源資源,例如設置太陽能、儲能系統、需量反應、電動車充放電等資源,都是分散式能源的實踐,也象徵電力來源不再只是電業機構專屬,私人企業甚至一般民眾,都有機會可以成為重要的零碳電力供應者。
其中,分散式能源更因其具有分散風險特性,還可降低急遽氣候變遷對電網的影響,並因其可尋覓臨時電源設置地點的機動性,可延緩增設輸配電設備與變電所的成本,以及避免電力傳輸損失等社會經濟效益。
電力承載順序把節約能源、需量反應、分散式能源視為解決電力問題的優先解方,讓用電方不再只能置身事外,也能成為供電穩定與減碳愛地球的推動者之一。期盼電業主管機關能參考國外推動電力承載順序之作法,由獨立的電業管制機構,要求電力公司在執行發輸配電設施備用容量擴充規劃時,應將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尖載用電管理及分散式綠色能源開發,做為能源自主提升與穩定供電所需的綜合資源規劃優先選項。
(本文由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主任劉志文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