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為工具機業 創造未來新商機

機械業是我國主要出口產業之一,其中工具機更是名列前茅的重要產品,2020年臺灣生產的工具機產值達到28.7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七(占4.2%),出口產值則達到20.6億美元,為全球第五(占6.1%)。由於具有交期短、成本低、高彈性等塑造出高性價比的特性,使得臺灣工具機產品廣獲世界青睞。

電動車帶起的變化與需求,對台灣工具機業,是個難得的機會。

然而,在產線自動化的趨勢、以及對環保節能的要求提升、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不僅促使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布局發生變化,也造成工具機業的需求市場轉移。甚至在資通訊和智慧製造技術的快速演進與應用及汽車電動化等發展推動下,更為工具機產業帶來新挑戰和機會。

舉例來說,目前全球電動車在2020年累積數量已超過1,100萬輛,並在全球因應減排趨勢、許多國家皆推出利多政策之下,預期電動車的生產與銷售將持續成長。勤業眾信推估,自2021年起全球乘用車及輕型商用車的新車銷售中,電動車的占比將會逐漸增加,2030年甚至將超過25%。

全球主要傳統車廠不僅早已投入電動車的研發與生產,並紛紛提出未來的銷售目標,例如BMW就表示2030年電動車將占其銷售比重達50%,Volvo更規劃到了2030年時將只生產純電動車。

此外,由於電動車的關鍵技術和傳統燃油車並不相同,因此也吸引不少資通訊或相關科技大廠相繼投入,如特斯拉、蘋果等,甚至衍生設計行銷與生產製造分離,或是自製、合資及委外製造等多種生產模式,促使電動車市場發展愈趨熱絡。

而當汽車的動力來源從內燃機引擎走向電力驅動,改變的不只是整體車輛的系統架構,對於負責多項零組件生產的工具機來說,也帶來影響。在電動車的應用發展日趨明確且快速成長之下,反倒會因為需要加工的項目減少,連帶降低了對工具機的整體需求。市場研究諮詢公司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推估,至2030年工具機在汽車應用市場的規模,將會較2018至2019年的平均值減少10%至15%、約為45至67億美元。

但另一方面,因應電動車在電動化、輕量化等元件製造上的需要,加上導入自動化或是更精密的生產方式,以及鋁合金等複合材料的元件加工,都將衍生出新的製造設備需求;同時在產業生態系的運作上,電動車也愈趨向電子產業,並為工具機業帶來新商機,像是複合式的加工機台,或是自動化、智慧化的生產單機或產線等。

隨著電動車帶起的變化與需求,對於臺灣的工具機業來說,也絕對是個難得的機會。臺灣已建立分工精細的工具機產業鏈,從各項單機到複合機種等產品也相當完整,並可對應各種下游產業應用;像在汽車零組件的製造設備方面,國內就有業者研製出煞車盤、鋁圈等整合性的生產系統,或汽車鈑金的生產線、智慧製造的應用方案等。

甚至因應電動車相關的技術創新,工研院與國內廠商合作研發的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碳纖維強化聚合物)雷射切割設備,以迎合輕量化複合材料的加工;或是由工研院和中正大學、精機中心共同開發的齒輪加工解決方案,有助於精密齒輪的加工需求,進而推動臺灣工具機產業切入全球電動車的產業鏈。

展望未來,建議臺灣工具機業在電動車商機的拓展上,仍需以既有的分工體系和彈性生產能力、人力成本等優勢為基礎,並因應電動車的製造及特性,持續精進技術和產品的創新,爭取電動車產業的採用。尤其電動車在全球發展下,正逐漸形成有別於既有汽車產業的新生態系,包含非傳統的車廠和新的商業模式,且需要新的供應鏈體系來支持;如果能夠更深入有效地掌握電動車的生產需求、提供完備服務,建立新的產業優勢與能量,也將能為臺灣的工具機業開創出新道路。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陳佳盟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