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助攻!一場小蝦米打贏大鯨魚的專利大戰

掃地機器人領導品牌iRobot於2017年控告台灣松騰實業侵犯其專利,工研院整理百餘件相關專利作為台灣廠商的利劍與後盾,進一步對iRobot提出反訴,迫使iRobot撤告,在這場專利戰中為台灣產業成功贏得關鍵的一戰。

工研院與松騰實業合作多年,此次以專利迫使iRobot與松騰和解,全仰賴企業主的決心、工研院的優質專利,以及智權服務團隊積極研擬對策,果然為台灣企業在國際上贏得了漂亮的一仗!

2017年4月18日,全球吸塵機器人市占率第一大的美國iRobot公司控告北美、中國大陸及台灣共11家企業,所製造並進口美國販售的掃地機器人,侵害其6項美國專利發明,並要求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ITC)禁止侵權產品繼續進口與販售遭控的11家企業,包括台灣的松騰實業以及中國大陸多家廠商。

iRobot在2017年以前,即開始針對北美、歐洲公司提告,並獲得不錯的進展,因此進一步於2017年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法律訴訟。旋即在9月14日,iRobot就宣布台灣微星國際(MSI)與其達成專利糾紛和解協議,微星同意退出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並將支付賠償金給iRobot,其餘的和解條款則保密;接下來在12月18日,iRobot又宣布Black & Decker與其達成秘密協議,Black & Decker將在現有的庫存銷售完畢後,停止銷售居家掃地機器人一段時間。

這兩個結果顯示iRobot公司以強硬的態度逼迫對手退出市場。而旗下擁有多款掃地機器人,並為全球市占率第二大的松騰實業,在一開始就展開相當艱困的訴訟過程。

工研院與松騰聯手展開反擊

工研院得知松騰實業面臨的危難後,以長期布局的機器人相關專利為後盾,主動協助松騰進行相應的專利產品比對分析及前案檢索,並提供移動平台、潔淨單元、估測與建地圖系統方法、定位系統模組等專利權組合予該公司,作為反訴策略。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於10幾年前即投入家用掃地機器人研究開發,布局100餘件的完整專利組合。因此針對松騰一案迅速建立對應策略,先了解敵人在哪裡,而後找出對方的專利缺陷,於美國麻州聯邦地方法院、中國廣州等法院對iRobot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展開反擊。松騰於2017年12月18日於麻州地院起訴iRobot,逼使iRobot在2018年1月16日請求ITC終止對松騰之調查及撤告,工研院與台灣廠商聯手,在這場台美專利大戰中贏得漂亮的一仗。

布局專利權的市場意義及重要性

在此次美、台對決的訴訟程序中,證明具備攻防策略強度的專利權重要性。工研院機械所平時便致力於專利權布局,因此訴訟案一發生後,得以憑藉堅強的專利權主動出擊,加上工研院技轉法律中心團隊的協助,將台灣產業的重大危機化為轉機,協助松騰解除被iRobot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成功鞏固台灣品牌及全球市場。

專利訴訟中常見的實體抗辯程序,包含未侵權(Non-Infringement)與專利無效(Invalidity)。一般專利擁有者,除非是已經要經營相關產品市場,通常都是被動地等待居多,因為真正讓專利產生價值的訴訟,須包含深入的法律專業以及策略定位,這都不是以技術為主的專利擁有者的專長。然而被動的等待,即使專利技術性再強,價值也只是類似於論文的發表,在市場上無法實質發揮專利的價值。

台灣在技術研發計畫上多以解決產業現況的思考出發,因此研發計畫很容易被要求有立竿見影的成效,只看短期利益而忽略長期利益。而工研院機械所10幾年前所布局的專利,也不曾想過在今日能產生如此重大影響。無論如何,計畫提案與執行者是否能洞燭機先,展開長遠布局才是最重要的。放眼10年之後,如果台灣產業再發生類似的訴訟,將會有什麼攻擊型專利可以來協助廠商?如果沒有科研經費長期支持,以及適度的鬆綁各種短期績效指標,台灣廠商可能將獨力拚搏這場專利爭奪戰。

此外,這場台美專利大戰所涉及的層面與利益,不僅是掃地機器人市場之爭,如果以長遠的眼光評估,iRobot進軍智慧家庭的企圖,以及與大數據和物聯網結合的潛力,一下子就把戰場拉到一個極具未來性的規模高度。因此在面對任何技術或產品時,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劃地自限,在網際網路與資通訊基礎建設日益發達的今天,任何看起來跟資通訊無關的實體終端應用,都可能隱含著無限的市場想像空間!

工研院長期布局機器人相關專利權,建立100餘件完整專利組合,才能針對松騰一案迅速提出反擊策略。圖為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

(本文經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台美掃地機器人專利大戰」)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