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攜手錼創瞄準Micro LED商機

「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被視為下世代顯示技術霸主,為加快發展腳步,工研院與錼創顯示科技日前宣布締結四年合作計畫。雙方看好全球車市復甦以及VR、AR、MR等沉浸式體驗崛起,Micro LED在穿戴式裝置與車用面板上的應用,將是未來合作的重點。

工研院與錼創顯示科技宣布締結四年合作計畫,Micro LED在穿戴式裝置與車用面板上的應用,將是未來合作的重點。

LED微型化是近年來顯示器產業最重要的關鍵技術,數百萬乃至數千萬顆小於100微米、比一根頭髮還要細的Micro LED晶粒,搭載於一片薄薄的面板上,可達到比起「次毫米發光二極體」(Mini LED),甚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更佳的顯示效果。

要將連肉眼都看不見的千百萬顆Micro LED依序排列在同一片面板,還要能快速生產,必須克服重重困難,即便是長年專注於Micro LED研發的錼創顯示科技,都有很長一段的沉潛研發期。錼創顯示科技執行長李允立表示,Micro LED發展過程中遇到非常多挑戰,像是巨量轉移、修復和檢測等,外界質疑眼光從未少過,「甚至很多人都認為,這技術根本是天方夜譚。」

所幸經過數年耕耘,工研院與錼創、欣興、聚積等產研機構攜手合作讓技術再進化,除了成功將Micro LED晶粒直接轉移至PCB基板,創下全球首例,大部分製造瓶頸也陸續突破,已經達到可量產階段。而讓這個「不可能」走到今天的成果,主要歸功於合作各方的積極投入,因此錼創再與工研院簽訂四年的合作計畫,宣示持續推動在Micro LED技術的產官學研合作,為臺灣打造兆元新商機。

為Micro LED元年做好準備

在成功量產後,現階段挑戰便是如何讓成本下降。李允立表示,2021年將是「Micro LED元年」,也會是相關技術發光發熱的關鍵年,市場上有機會看到成熟產品,但價格仍舊偏高,錼創目標在3到5年內,將成本下降到消費市場可接受程度。李允立認為,錼創與工研院在技術上有許多互補之處,透過密切合作,可為臺灣顯示器產業開拓出不一樣的市場。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吳志毅也表示,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工研院早在10年前即投入Micro LED相關研發,目前已開發出解析度2,000PPI(每英寸像素)、亮度20,000 Nits的全彩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用顯示模組;錼創則在巨量轉移與量產上有深厚技術,雙方再度合作可說是強強聯手。如今亟需解決的是降低成本,可透過工研院的試量產線,協助錼創降低量產初期的風險,讓試量產、量產後的產品成本趨於合理化,擴大市場範圍。

吳志毅預告,未來雙方將從車用面板虛擬實境(VR)、AR相關應用切入,因Micro LED顯示器具有超優異畫質的特性,在車外自然光的高對比下,駕駛者仍能清楚看到車載面板顯示內容。而AR、VR甚至是MR等技術皆仰賴高解析度與高飽和度,相較LCD與OLED,Micro LED的表現更佳、反應速度更快,加上體積輕薄,在穿戴式裝置上必能大顯身手。

根據Digi-Capital研究分析預測,2024年AR市場將有近600億美元的產值,可廣泛應用於醫療、娛樂、車用上。Micro LED因具備高亮度、高解析度、低功耗、微型化等優點,被國際大廠公認為是最符合AR、MR需求的顯示技術。

錼創與工研院在技術上有許多互補之處,透過密切合作,可為臺灣顯示器產業開拓出不一樣的市場。圖左起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吳志毅、友達光電總經理柯富仁、晶元光電董事長李秉傑、錼創科技執行長李允立。

產業鏈優勢奠定發展利基

錼創大股東之一的晶元光電董事長李秉傑,及合作夥伴面板大廠友達總經理柯富仁也蒞臨現場。李秉傑透露,Micro LED技術難度高,若在一個既存的公司裡頭推動會太慢,所以乾脆投資有能力的新公司-錼創;柯富仁則指出,友達先前和錼創合作發表9.38吋Micro LED,具有可彎可折、高亮度等特點,他非常看好Micro LED技術進展與產品優勢,認為是臺灣顯示器產業的大好機會。

作為產業的先行者,工研院已盤點整個顯示器產業鏈,從上游的磊晶、晶粒製造,中游的IC設計、驅動與封裝,再到下游面板與系統,臺灣都居於全球領先位置,「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有這麼好的生態鏈,適合投入Micro LED研發製造,這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優勢,」吳志毅強調,未來仍將繼續協助臺灣產業,搶先在次世代的顯示技術領域插旗,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本文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