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大戰略 打進國際盃

國家科技的發展不在於國力強弱、人口土地的多寡,在於政府對科技政策推動的力道,以及社會對科技應用的渴望。像是位處歐洲心臟的工業小國捷克,與台灣建立研發合作關係、成功強化工業產品科技轉型;長久處於中東戰火的小國以色列,則建構強大的創新與人才生態系。

臺灣應跳脫環境框架,積極耕耘全球市場,發揮產業關鍵影響力。(圖/123RF)

這些小國共同特點在於積極跳脫環境框架、展現耕耘全球市場的決心,台灣可借鏡這些國家作法放眼世界,發揮產業關鍵影響力,敏捷應對全球變局。

捷克自1989年脫離共產統治後,經濟開放飛速成長,吸引知名外商如豐田、標緻雪鐵龍、鴻海等投資,2004年正式成為歐盟會員國,該國主要產業包含汽車、機械及工具機、電機電子、電腦等。近年捷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推動工業4.0、數位化等政策,並與工研院等國際研究機構緊密合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創新高值產業鏈。

借鏡捷克、以色列發展策略
國家 捷克 以色列
進駐企業 豐田、標緻鐵雪龍、鴻海等 英特爾、蘋果、谷歌、微軟等逾400家知名企業
產業發展 汽車、機械及工具機、電機電子、電腦等。近年捷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推動工業4.0、數位化等政策。 以企業化經營方式推動創新,近期推行「未來科技」策略計畫,聚焦AI、量子、生技與氣候科技為未來四大科技產業,給予重點投資支持。

以色列跟台灣一樣國土都不大,以色列先天條件甚至更惡劣,但包括英特爾、蘋果、谷歌、微軟等超過400家知名企業都在以色列設研發中心、未上市而估值逾10億美元的新創獨角獸逾90家等,展現以色列以小博大,在國際上發揮關鍵影響力。

能有如此成果受惠於該國以科技創新為本,強化產業影響力,如推動「經濟部首席科學家辦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Scientist),每年提供四、五億美元預算,鼓勵新創公司投入高風險創新研發,2016年更將該辦公室改制為以色列創新局,以企業化經營方式推動創新,近期也推行「未來科技」策略計畫,聚焦AI、量子、生技與氣候科技為未來四大科技產業,給予重點投資支持。

除了強化自身新創、人才實力,以色列在國際合作上同樣著力甚深,以半導體業來說,以色列雖然在晶片製造上競爭力不高,卻專精於晶片設計並搭配創新的生態系統,成為國際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像是美國知名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就在當地廣設研發中心,擁有1.4萬名員工,是該公司於美國以外最大的研發重鎮,許多頂尖電腦處理器都出自以色列團隊之手。

從捷克、以色列作法可發現,想在驟變的國際情勢中搶得先機,必須產官學研攜手合作,政府規劃短中長期前瞻性的科技藍圖與輔導計畫、學界培育優秀跨域人才、研究機構依照產業需求開發關鍵技術、產業界則開發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如此在面對變化多端的國際情勢時,才能以打團體戰方式發揮小國影響力,成為國際上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

以研發機構為例,國內有許多各領域的研發單位,除了開發前瞻性的技術為目標,也應嘗試走出台灣,導入國際研發組織或領導企業資源。

像是身為國家級研究機構工研院,就長期深耕經營美國、英國、歐洲等創新夥伴關係,建構與全球重點國家與科研機構合作平台,包括促成台美半導體研發聯盟合作,強強聯手提升產業競爭力;透過台英雙邊合作半導體與離岸風電計畫,加速台英創新科技競爭力;運用台灣與中東歐經貿產業優勢與技術互補,促成半導體及雷射領域交流,前進新興市場;與日本合作成立「台日一、二、三號基金」,10多年來推動臺日半導體、綠色永續和健康照護等產業的創新科技市場。

台灣產業以出口為導向,整體經濟發展深受國際趨勢與市場變化影響,必須發揮小國大戰略思維並強化國際合作,同時透過產官學研資源互助,共同幫台灣產業打入國際關鍵供應鏈或市場。

工研院近期舉辦「創新50,洞見新未來」國際論壇,探討2035未來趨勢觀察與產業的實踐案例,透過國際產業夥伴創新思維的觀點與合作,引領台灣產業接軌國際,掌握產業脈動前瞻趨勢,成為國際關鍵夥伴,進而開創下個嶄新產業新局。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