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車、車聯網與共享時代來臨,根據國際產業調查公司(IDTechEx)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自動駕駛(含移動服務)市場近113億美元,預估2025年整體市場超過1,300億美元,成長10倍以上。
因應自動駕駛趨勢,各國為加速產業發展紛紛制定產業政策,各大車廠更是積極投入開發自駕車的相關技術。以國際大廠賓士為例,宣布下半年將推出美國唯一合法、在攝影機可照到臉的情況下,雙手可離開方向盤的自駕車。另外,Google子公司Waymo去年也在美國推出超過700輛無人自駕計程車。據全球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預測,到2025年,配備SAE L3與L4等級自動駕駛技術的車輛出貨量將達到800萬輛,自駕車顯然是深具潛力的新興產業。
臺灣具備堅強的資通訊科技能量與完整的產業供應鏈等優勢,特有的人車混雜、變化多端的交通文化,也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最佳練兵場。2018年,經濟部技術處因應無人載具科技興起之國際發展趨勢,為建構完善且安全的實驗環境,制定無人載具沙盒計畫實驗條例。2019年,臺灣啟用第一座國際級自駕試車場後,同年,工研院自駕車團隊取得臺灣第一個可於開放場域測試的「Taiwan No.0001」自駕車牌,進而開創到新竹南寮漁港做自駕車實驗驗證。2022年起,工研院更進一步與桃園機場公司攜手進行中高速的自駕接駁驗證。
在經濟部技術處及交通部的支持下,工研院日前已在桃園國際機場發表自駕接駁運行成果,具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這是臺灣在開放道路上第一個最高速的自駕測試運行案,時速達50公里,於桃園國際機場第一、二航廈及周圍重要站點間接駁運行,已達到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International)定義的L 4級高度自動化以上水準。換句話說,車子可自行處理大部分的路況,包括燈號辨識、依情況自動換道等;第二,這是繼美國鳳凰城天港國際機場後,全球第二個在國際級機場提供自駕接駁的案例。
為挑戰桃園國際機場複雜多車匯聚的交通環境,克服車輛行駛的視線盲點,自駕車提升軟硬體AI運算性能、加大車週環境辨識距離、結合5G車聯網通訊低延遲等技術,可將智慧路口的資訊即時匯入自駕車系統中,協助判斷路口來車、精準切換車道,同時保障用路人的安全。截至今年5月底,已累積200餘次接駁、逾1,000公里驗證。
事實上,臺灣自主研發的自駕車系統,更已在距離臺灣超過5,617公里之外的澳洲高速公路上成功運行並獲得認證,這不僅是澳洲第一件高速公路自駕測試案,也是臺灣第一件在開放道路自駕的國際輸出案,證明了臺灣MIT全速域自動駕駛技術可導入在各種車型,包括35噸聯網自駕聯結車等。工研院團隊建置逾40公里且涵蓋高難度隧道路線的高精地圖,並藉由智慧公路系統輔助,擴大車輛感知能力至公里等級,以時速80公里行駛時仍能精準控制及定位,提升自駕聯結車安全及運行舒適性。目前已應用在高速公路的集中式物流運輸。
臺灣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不容小覷,未來,希望自駕科技也能應用在國內的高速公路或車流快速行駛的快速道路。樂見國內的科研法人串聯系統整合廠,投入研發自駕巴士,力助臺灣建立自動駕駛產業生態鏈,成為全球自駕車技術的領先國,讓MIT自駕實力走向世界。
(本文由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饒達仁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