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淨零碳排?工研院:引進新技術、四面向為產業綠化升級

從今年美國德州百年嚴寒冰風暴,到臺灣半世紀最大乾旱,全球暖化引起的極端氣候已經來到家門口,不僅影響個別的產業競爭力,也攸關國家經濟,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希望能就供給面、使用面、製造面、環境面共同追求2050年淨零排放,指出目前雖沒辦法以現有技術滿足30年後的需求,但必須要從現在就開始設想與規劃;經濟部也點名核四,認為不能用20年前的設計解決10年後的問題。

工研院攜手產官學研舉辦「極端氣候下的新常態─以新興科技達成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挑戰」論壇,協助臺灣產業邁向淨零永續的未來。

工研院今日舉辦「極端氣候下的新常態 以新興科技達成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挑戰」論壇,政務委員龔明鑫出席論壇表示,目前溫管法已經明訂減碳目標,溫室氣體排放要在2050年降至2005年排放量50%以下,現在行政院跨部會協調也正努力希望能達成目標。

不過龔明鑫也點出,現在國際間的要求已不僅如此,而是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因此就需要改變既有的思考模式與研發新技術。目前全球已有128的國家設下2050年淨零目標,不少國家如日本也十分積極訂定減碳路徑,將來也會密切關切。

龔明鑫也透露,政府現正啟動跨部會協商,等大致方向出來,科研預算可能會些微調整,超前部署投入技術研發,甚至相關法規作配套設計,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盡力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氣候變遷相關議題,沒有一個人是為局外人,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經濟部主管的能源與製造部門排碳比例高達七成,目前也正研擬如何加強投資與開發碳捕集與封存、應用(Carbon Capture Utilise and Storage;CCUS),將技術慢慢商業化最終擴大規模。

曾文生認為,未來低碳電力與零碳電力將是重點,這段期間台電也正在建立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輔助服務、備轉容量等新興電力市場,讓更多新科技與民間業者能更參與電力市場。不過在這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時間,電力系統與能源變革對於不同產業會有不同衝擊,必須要事先因應,盤點未來可能的摩擦。最後他也重申核四的不可行,認為不能用20年前的設計解決10年後的問題。

劉文雄則表示,希望能以供給面、使用面、製造面、環境面四面向切入,包括低碳與零碳電力供給,再透過節約能源、以及不同型態商業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製造面則改善製程打造循環經濟,最終在環境面以負碳排與碳捕捉技術,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

他認為淨零排放不是負面壓力,而是創新科技良好的市場商機,但這需要一步一腳印慢慢實現,還有30年改變時間,應好好把握。工具機廠友嘉集團總裁兼臺灣綠電應用協會理事長朱志洋表示,臺灣擁有得天獨厚的風力與陽光資源,同時氫能、電動車與電動巴士也是良好機會,臺灣可善用 ICT與機械加工優勢受惠。除此之外,現也有許多企業推動碳中和,皆會影響設計、製造與生產以及相關軟硬體,帶來龐大的商機。

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表示,台電是臺灣最大的電力公司也是最大碳排者,目前也依照政府政策,推動再生能源開發與電網升級,其中燃煤機組方面,也朝減低碳排努力,過程也隨時配合空氣品質狀況,環保調度減少碳排,現也有兩座離岸風電廠運轉中,今年7月也會有新的21風機、109.2MW,離岸風電廠落成,2025年第二套也會運轉,新能源方面,也有設立綜合研究所,並研究開發碳捕捉、氫能、氨氣等新科技。

臺灣是全球科技產業重要的供應鏈夥伴,許多國際大廠已要求旗下的供應鏈廠商,承諾產品使用 100% 的再生能源,蘋果、Google等公司更將碳中和目標提前到2030年,對下游供應鏈來說,能源轉型不只是環保、永續的問題,更攸關產業競爭力,臺灣若要要打入國際供應鏈,就必須掌握此關鍵,實現碳中和更需要產學研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

 

(本文由TechNews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