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顯學 迎十年好光景

化合物半導體成為近年顯學,不僅國際電子、零組件大廠爭相投入,先進國家也視為國家發展戰略。其關鍵原因是化合物半導體發展至第三代材料,包含氮化鎵(GaN)、 碳化矽(SiC)等具備優異特性,儘管市場規模目前占整體半導體比重不到10%,但在電動車、5G、再生能源新興應用有高度可用性,未來十年成長力道強勁。

化合物半導體發展至第三代材料化合物半導體發展至第三代材料,不僅國際電子、零組件大廠爭相投入,先進國家也視為國家發展戰略。(圖/123RF)

半導體材料經歷長時間技術演化,工研院南分院技術長陳科宏指出,目前材料光譜可歸納出三個類型。第一類材料以鍺(Ge)、矽(Si)為主要應用,擁有低頻、低功率、低電壓特性,目前具備製程成熟度高、成本低優勢;第二類材料為砷化鎵(GaAs)、 磷化銦(InP)為大宗,多應用於光通訊、3D感測器與光達應用。

第三類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氮化鎵(GaN)、碳化矽(SiC)具備高頻、高功率、耐高溫、耐高電壓等優勢,可廣泛應用在電力系統、輪內馬達、航太、基地台等終端應用,例如GaN on SiC使用在4~6吋晶圓,性能表現優於LDMOS(橫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有助5G基地台及毫米波小基站的效能優化。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報告顯示,估計全球化合物半導體市場價值到2025年將達1,780億美元,2019年至2025年的複合年成長率(CARG)約12.1%。其中SiC、GaN下一波切入市場的亮點將在通訊應用及電力電子應用。

像低軌道衛星有覆蓋度達100%、軌道周期只需2小時等優勢,未來低軌衛星將有大量部署缺口,會持續帶動通訊元件需求上揚,有助補足5G、偏遠地區通訊建設。電力電子應用市場方面,SiC、GaN預估到2026年的市場規模分別是48.96億、15.35億美元;2020~2026年CARG為38%及75%。

GaN應用在電力電子市場的變化,近年多以消費性電子、PC、資料中心應用為主要驅動力道,但未來在車用市場會更受矚目。另外,SiC功率元件受惠電動車、太陽能產業發展,因具備高功率及高運作頻率特性,未來會在中高電壓(600V~2,000V以上)市場快速成長,成為產業投資重點。

化合物半導體GaN、SiC在功率元件有更高轉換效率,可承受更高電壓特性,比其他半導體材料更適合應用於電動車領域,有助電子裝置電能轉換、電路控制、馬達驅動、電池儲能等多項應用裝置。鴻海研究院半導體研究所長郭浩中今年8月參加工研院主辦的商機論壇中演講認為,寬能隙半導體在車用電子的發展屬於利基市場,對臺灣延續在半導體業的影響力有其必要性與即時性。但他也提到,當前車用化合物半導體的技術發展,仍存在幾個關鍵挑戰須克服。

關於技術難題,郭浩中盤點幾個思考構面,像是如何降低SiC基板成本、改善製程良率、並強化缺陷檢測分析技術?如何優化大面積GaN磊晶技術品質,以及如何落實GaN元件測試及可靠度分析等。要解決車用化合物半導體挑戰,需要產官學研攜手合作。

各國政府大力支持以及國際大廠來勢洶洶,臺灣要維持在半導體業的優勢,並順勢切入化合物半導體市場,是下一階段產業重要課題。我國於2022年公告設置化合物半導體科專計畫,期望在2025年落實SiC晶圓製程關鍵設備與材料源自主化,完備在地供應鏈;另一方面,工研院藉由化合物半導體應用產業推廣,期讓「南方雨林計畫」持續扎根,形成產業聚落帶動中上游投資商機。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