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舉手,就一定能有收穫,我在ITRI的新人日記

許多新人來到工研院最常見的驚嘆是:「哇!原來我也可以做這些事。」、「沒想到主管真的放手讓我去做。」秉持著利他與多元包容之精神,促使工研院成為了多數新人眼中:「很不一樣的工作環境。」

在工研院,敢舉手就一定有收穫!(圖/工研院)
在工研院,敢舉手就一定有收穫!(圖/工研院)

 

在這裡,工作一點都不無聊

新人眼中的第一個不一樣是:『不管你是誰,這裡永遠有機會。』

一樣在新人期間即獲得極大成就感的鄭珈薇就指出:「在工研院,只要你想做,所有事情都可以爭取,而且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得到回報。」畢業於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的鄭珈薇,在大學就讀期間曾擔任工研院校園大使,回想歷程,她笑說來到工研院,讓她獲得了許多過去不曾嘗試過的經驗。

這期間鄭珈薇完成了大大小小的任務,譬如成功為工研院從學校裡,再找出兩位適任的校園大使。後來,她又協助人資處撰寫出一份預計開放給東部高中生參加的夏令營企劃書,此後,她也拍了一部開箱工研院影片,還與其它校園大使負責經營工研院校園大使IG,讓年輕世代更認識工研院。

每一項任務都是一項挑戰,「而我就是喜歡做有挑戰性的工作,」鄭珈薇笑說,這些實戰經驗都給了她新學習,包括懂得向上溝通、控制專案預算,及提升敘述故事的邏輯力等,歷經一次次新任務後,鄭珈薇相信這些新能力將成為她未來踏進每一個職場的重要養分。

在這裡,工作節奏快又有效率

新人眼中的第二個不一樣,是工研院的工作節奏比外人想像得快,如同工研院感測系統中心經理林順區來到這裡的工作狀態就是三個字:「衝衝衝。」正符合他蓄積滿腦袋想法,並將想法實際產出、助攻產業提升效能的成就感。

原任職於臺灣大學奈米元件實驗室,不管在學界或工研院,林順區都是擔任串聯產官學三方的角色,即使工作內涵相似,但任職工研院短短幾個月,「就明顯感受到很不一樣的做事思維,」林順區笑說。

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及創造經濟價值是工研院重要的社會貢獻,林順區因過往工作經驗很明白其中合縱連橫的當責,加上因應產業競爭壓力,每一個研發合作案都力求在最短時間內看到成果的好與壞,可行或不可行也要有答案。反觀學界看重的卻是研究嚴謹度,即使林順區深知串聯角色該做哪些轉譯工作,他依舊在工研院歷經了一場衝力試驗。

現在,林順區除了要幫客戶進行檢測服務,還要為產業客戶找到研發開發對象、商模出口對象,雖然工研院本身跨領域資源就是不可多得的寶山,但有時也需要串接學界資源,以加速技術落地可行性。團隊扛下如此多任務,林順區懷著滿滿熱忱和幹勁繼續衝衝衝,期望藉此將自身專業與人脈發揮到極大化,讓下一代生活更幸福,並為國家與社會進步盡一份心力。

在這裡,可以全方面發展能力

新人眼中的第三個不一樣,是工研院既高度自主,又高度團隊合作的氛圍,這個不一樣,南分院光智造系統部副工程師吳顯佑就深有感受。

從小到大,吳顯佑都是一個很顯眼的存在,身高202公分,不管走到哪,他都會立刻吸引眾人眼光,對於外界關注,吳顯佑早就習以為常,沒想到來到工研院南分院後,竟也因為身高受到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關切,特別為他調整了辦公室桌椅與宿舍衛室洗潄台的高度,令他十分感動。

做設備研發出身,在業界工作幾年後,吳顯佑漸漸發覺,他已無法再自滿於只追求技術能力成長層面,他也想提升自己面對市場、客戶的銷售能力,及面對團隊的溝通能力,與執行專案的管理能力等。

於是吳顯佑決定轉戰可練就十八般武藝的工研院,他笑說:「在工研院,我執行每項專案都像在經營一家企業。」譬如他一進工研院就接受一項大挑戰,與工研院生醫所合作開發椎間盤植入物材料,當時跨部門的kick off會議就讓他深刻體驗到如何從不同角度思考研發的規格、時程、成效等面向。

對吳顯佑而言,新人時期就接受大挑戰,讓他的思考力、執行力與時間管理力都獲得了爆發性成長,今年4月完成研發報告書後,他心中更滿溢著成就感,期待著在前方等著他的下一個挑戰。

你的新人日記是樂多,還是苦多呢?工研院不一樣的工作氛圍,則帶給了這三位新人許多新體驗,讓他們都笑著說:「在這裡獲得的新成長讓人很快樂。」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