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沿著台21線蜿蜒上山,空氣中飄散著濃郁果香,南投埔里大坪頂的百香果園正值盛產季節。你知道嗎?市面上每10顆百香果,就有9顆來自這裡,其中甚至有「大到像棒球」的巨無霸等級!
這次,小編特別踏上夏日尋果旅程,深入這片藏身海拔650至800公尺的科技果園,拜訪返鄉青年農夫白政益,實際了解他如何導入工研院開發的ICM(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智慧農業管理系統,透過數據與AI分析病害風險、精準建議施肥與灑藥時機,讓果樹在最佳條件下健康成長、充分吸收養分,智慧翻轉傳統農業,一起揭開這些巨無霸果實背後的科技秘密吧!

極端氣候+病蟲害 傳統「看天吃飯」已經不夠
幾年前,白政益選擇離開都市,返鄉接手家中果園。然而真正投入之後,他才發現農業遠比想像中艱難,病蟲害猖獗,氣候變異劇烈,傳統耕作經驗難以複製與傳承,讓這位新手農夫倍感挫折。
「有人建議我混四種農藥、兩天噴一次,但這樣種出來的百香果,誰敢吃?」白政益苦笑著說,返鄉三年,他接連遭遇乾旱、暴雨與颱風風災。氣候不穩加上農藥施用不當,導致炭疽病快速蔓延,讓他開始思考,是否有方法能突破這樣的農業困局?「以前是看天吃飯,現在要靠科技種田。」這句話,成了他邁向改變的起點。
ICM作物整合管理系統:果園的智慧大腦
2024年初,白政益開始與工研院合作,導入ICM智慧農業管理系統,這套系統涵蓋種子處理、肥培管理、病害預警、環境監測、土壤改良與經濟效益分析,是一套全方位、智慧型的農業平台,就像果園的「大腦」。
工研院中分院業務經理鄭人豪說明:「傳統農民往往等到植物出現黑點或枯萎才發現問題,處理已為時已晚!但現在,我們能提前收集微氣象資訊,包括溫度、濕度、風速等,再透過AI演算預測病害的爆發機率。一旦系統發出預警,農民便可是先採取對策,不僅有效控制病害,也能減少用藥,守護環境!」
ICM系統每日蒐集氣象變化、土壤濕度與病蟲害動態,讓白政益能依據系統建議,精準施肥與灑藥,大幅降低農藥使用頻率,提升作物品質與產量,更能有效因應午後雷陣雨等難以預測的天氣變化。

技術突破:讓益菌住進土壤,對抗炭疽病
ICM系統的背後,來自工研院多年技術累積。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自2011年開始,團隊便致力於智慧農工與生態材料的研究,並逐步整合「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技術,最終發展出完整的ICM系統。
針對百香果最頭痛的病害之一—炭疽病,工研院開發出「生物炭包覆技術」,透過改造炭材表面的孔洞與性質,使益生菌能在土壤中定居並繁衍,有效促進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及提升土壤健康,形成與病菌抗衡的防線,讓果樹長得更壯、降低病害發生風險。

從一人到一群 讓科技農業的種子擴散
如今,白政益的果園成功度過氣候與病害的雙重挑戰,果實不僅碩大飽滿、品質穩定,也讓他更堅定推動科技農業的信念。
「我希望未來能將ICM系統發展為可複製的標準作業流程,推廣給更多果農,讓臺灣的水果更有競爭力,也更讓人安心。」白政益説,工研院中分院業務經理鄭人豪更補充,目前ICM系統已擴及洋蔥、甘藍、青花菜等多樣作物,幾乎所有植物都能受益於這種環境友善的栽培方式,大幅減少農藥的使用。
這趟南投之旅,小編看見的不只是百香果實豐收的畫面,更是智慧科技在農業現場的實踐成果。ICM不只是系統,更是一顆正在發芽的科技種子,為臺灣農業開啟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