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州日前遭遇嚴重暴風雪,一度造成全州電力中斷、不穩,回頭看臺灣,如何避免供電不穩噩夢?過去供電穩定的重責大任,幾乎都是由電業機構一肩扛起,以新建電力機組等方式滿足產業與民生用電需求,但臺灣地狹人稠,新建電力機組不易,隨著用電增長所帶來的挑戰,這時就須依賴需求面管理措施,包括提高能源效率、推動需量反應等,改變用戶用電力習慣,來達到國內的電力供需平衡,並落實環保減碳。
發電廠所產生的1度電,經過電網傳輸到用戶手中,中間的能源轉換難免會有所耗損,但透過需求面管理所省下的1度電,不會有類似問題,能完整創造1度電的價值,提供充沛電力、大大省下供電成本,並能減少建設電廠對於環境的衝擊,電力需求面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訂電力資源使用順序
這種以需求端管理為優先的作法,國際上早已行之有年,例如美國加州推動的電力承載順序(Loading Order)新思維,明確訂定電力資源使用的優先順序,依序為能源效率改善、需量反應、分散式發電,上述方式都無法滿足用電,最後才仰賴傳統發電機組的開發。把需求面管理列為電力資源首選已是國際主流,值得臺灣學習借鏡。
另外,在需求面管理中,像是時間電價、需量反應都是很好的機制。所謂時間電價是指電業機構把尖峰時段電費調高、離峰時段調低,透過差異化價格有效降低尖峰負載,用戶可依生產習慣來調度用電,把白天生產移到夜間,節省電費,根據台電統計,時間電價截至2020年10月底,已有高壓用戶2.5萬戶、低壓及表燈用戶18.2萬戶,總計20.7萬戶參與時間電價制度,共同將尖載用電轉移至離峰用電。
而需量反應措施則更進一步提供用戶節能誘因,當電力系統面對用電量攀升以及負載端多樣的需求時,用戶可透過降低電力使用獲得獎勵金,減量越多優惠越多,從台電資料來看,2020年9月就有1023家企業申請減量100多萬瓩,對於抑低尖峰用電量有不小幫助。
用電需求大的產業,也能透過自建太陽能等綠能發電裝置,與需求面管理措施相輔相成,不但能降低電力開銷,也能符合俗稱用電大戶條款,對於綠電建置的要求。透過這些方式多管齊下,將有助於產業符合國際減碳需求,維持市場競爭力。
(本文由台灣電力公司台北市區營業處前處長、工研院電網諮議委員涂金泉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