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研發 讓長者安心養老

2025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20億大關,而台灣的高齡化速度位居全球第三,明年起65歲以上人口將達485萬,超過總人口20%。值得警惕的是,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高達8.5年,使得醫療體系運作、社會福利和家庭經濟都面臨挑戰。

智慧醫療,協助長者達成「健康老化」。(圖/123RF)

不過,超高齡社會到來也有正面效益,從經濟角度看,未來高齡人口將成為消費成長的主要推力。調研機構統計,全球高齡經濟規模超過1.7兆美元,台灣有新台幣3.6兆元的市場潛力,顯見高齡健康產業已成為新趨勢。工研院呼應「健康台灣」政策,積極開發多項銀髮創新解方,希望更貼近使用者需求,協助長者達成「健康老化」。

因應獨居長輩及醫療照護機構人力不足,以及疫後非接觸式感測需求倍增,工研院與澄風科技攜手運用毫米波雷達開發「高隱私AI照護員」。毫米波雷達技術有體積小、準確度高且不受氣候影響的特性,結合創新的AI熱像辨識技術,提供呼吸、心率、體溫與姿態等全方位照護資訊,利用非接觸式熱成像技術,提供去識別化的高隱私影像,能精準辨識臥床者離床、跌倒與久臥等行為,並啟動即時通報警示。

「高隱私AI照護員」設計成精巧的白色小盒子,安裝於天花板上就能感測病患姿態與生理數據,透過無線傳輸至護理站的電子白板、手機平板,甚至工作台車上的筆記型電腦,醫護人員隨時掌握被照護者即時狀態,當生理數據異常時迅速發出警示通知,也會在行動裝置推播,讓醫療人員在第一時間抵達處理,可緩解臨床醫療機構的人力需求慌、降低醫護人員接觸感染、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更能讓病患靜養、無須定時被叫醒量測生理資訊,隨時隨地受到完整保護。且機器安裝容易,只要在病床上方安裝傳導器,就可將原有硬體提升為智慧化裝置,適合醫療院所、長照中心、安養機構幫助醫院的照護系統更加智慧化。

高隱私AI照護員技術。(圖/123RF)

而小傷口疏於照料往往會成為大隱憂,如何照顧傷口、早期發現異狀成為關鍵。工研院研發的「傷口照護機」與「傷口照護App」獲得第一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年度最佳十大高齡友善亮點產品」,使用AI電腦視覺模型自動偵測和測量傷口和皮膚病變,內建3D攝影機可量測傷口長度、寬度、深度及面積,溫度攝影機則能觀察傷口熱能分布,攝氏28度至40度皆能感測,判斷傷口是否有發炎狀態,精準收集傷口資訊後,再與傷口照護App搭配,協助遠距醫護人員和醫療機構快速識別傷口區域、癒合狀態再提供敷料使用建議,不僅能對症下藥,也降低醫病雙方及照護者壓力。

在智慧照護下,長者如何維持健康生活更重要,肌肉會隨年紀增長而流失, 10%到25%長者會罹患肌少症,一旦出現步履蹣跚、肌肉無力症狀,更不喜歡外出,導致肌耐力下降、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骨折甚至臥床。

傷口照護機。(圖/123RF)

工研院以榮獲美國CES創新獎的「iStimUweaR智能衣」為基礎,設計出新一代「銀髮智慧賦能衣」,以轉印方式將軟排線路結合紡織材料,直接印在衣服或護具上,耐水洗、可拉伸,穿上衣服就有微電流,能多點刺激、控制肌肉動作達到高度收縮效果,增加肌耐力的同時也能緩解疼痛。穿上衣服就可在正確位置按摩,更能貼近長輩需求,宛如貼身的按摩師,不僅可為長輩們保健肌力,容易頸肩、腰部痠痛的上班族也可使用,結合現有的低周波治療器,就能讓使用者隨時享受專業級的物理治療。

除日常照護走向智慧化,在醫療上也更追求精準治療,希望讓高齡族群或一般患者更快恢復健康。工研院研發的「觸覺感知導航內視鏡機器人」,外徑僅4.4公釐、具有高度彎曲角度特性,搭配AI輔助導引技術可快速進行支氣管3D建模,經由人體自然腔道進行手術,除能協助醫師更精確、迅速且安全執刀,更可顯著降低併發症風險,也成為全台首創、搭載AI之醫療機器人,引領內視鏡手術革新。該技術目前正進行臨床試驗,並與國內外醫療科技大廠洽談技轉,未來朝向臨床試驗並取得醫材認證,提供患者最新治療選擇。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