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後 催生自駕車使用情境落地

交通智慧化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而自動駕駛車更是實現智慧交通的關鍵技術。根據Frost市調公司推估,2025年全球約有25%的新車為自駕車;波士頓顧問(BCG)公司也認為,2025年自駕車市場產值約為420億美元、2035年具備自駕車功能的新車銷售數量約佔25%。工研院IEK Consulting預估,臺灣汽車電子產值至2020年將超過2,700億元臺幣,在臺灣智慧車輛和自動駕駛車產業積極發展下,未來如何透過使用者需求找到特殊價值和定位,搶進這個新興科技帶動的市場機會,是政府、民間和科技界所關切的重要議題。

新冠肺炎疫情帶動非接觸商機,推使自動駕駛車產業大躍進。(圖/123RF)

根據KPMG安侯建業調查全球自動駕駛準備度的評比為:技術、法規/政策、基礎建設和民眾接受度。目前臺灣自駕車已有技術及基礎環境,無人載具法規亦已鬆綁,因此要進入全球評比的自動駕駛車準備度的行列中,唯獨缺少對民眾對自駕駛車接受度的調查。故工研院進行臺灣第一份涵蓋面較廣的自動駕駛調查,透過六都與新竹受訪民眾的檢視,初步窺探2025年民眾對自駕車及其相關科技服務的接受程度,預測2030年時須提供哪些車輛聯網設備加值產品與服務,以符合民眾期望,作為業界投入與研發自駕車重要參考資訊,確認臺灣民眾是否已接受自動駕駛車的來臨。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調查六都和新竹民眾,發出2,000份,總回收1,246份問卷。本次運用網路上調查民眾探索自動駕駛車的接受度和使用意願進行量化數據分析外,並實施二場訪談會議瞭解民眾真實感受,其一場是自駕車民眾接受度,其二場是運輸物流駕駛對於自動駕駛接受度。

調查結果顯示,全臺灣有92.5%的受訪民眾聽過自動駕駛車,但僅有7.5%受訪民眾真正在臺灣和世界各地搭乘過自動駕駛車。例如:法國Easymile、Navya、豐榮客運、華能動能、車輛中心Winbus等。顯示六都與新竹的民眾對於自動駕駛車的科技新知接受度高,但缺乏真實體驗自動駕駛車的機會。建議日後如果自動駕駛車的示範實驗,可提供民眾體驗的機會。

從六都和新竹的受訪民眾結果顯示,對於2025年自動駕駛車購買、搭乘或租賃中發現高達92.3%受訪民眾希望擁有自駕車保留駕駛的權利;63.6%受訪民眾認為不買自駕車,並且所搭乘的自駕車,需要保留駕駛的操控權利。

六都與新竹的受訪民眾前三大願意購買自駕車意願的動機,包括73.1%受訪民眾希望由自駕車替代疲倦駕駛;65.7%駕駛希望可授權自駕車在高速公路上換手開車;52.0%則體驗自駕車科技嘗鮮。受訪民眾對於自駕車的價格敏感度分析上,購買自駕車可接受合理價格以「比目前車價多21至30%」的比例最高,達28.4%。

此外,六都與新竹受訪民眾則對自駕公車實際在馬路上,均持保留態度。包括自駕車要如何和一般汽機車共用道路時,質疑自動駕駛車要如何克服「路上複雜的交通環境」、「行駛過程中遇車輛故障或被駭客侵入」、「交通事故肇事責任釐清與保險理賠認定」等項目。而在未來的情境上,受訪民眾預設在2025年搭乘不考慮購買或僅有租賃自駕車原因,包括83.1%受訪者認為新科技尚需驗證;55.8%認為市場未普及時自駕車費用仍高;46.1%則不太信任自駕車因應混合交通狀況的能力。

而認為會有意願在下一個十年(2030)年購買自駕車的受訪民眾,高達90.8%認為車子應該具備「智慧看路、找路、避免撞到人」、「緊急時可代替駕駛」及「必備安全保護裝置」等三項智慧化的特質。受訪民眾在預期2030年,將有哪些各自駕車服務類型?所顯示民眾的偏好為自駕車服務需有「智慧送貨車、醫療巡迴車、智慧包裹車」。這樣的應用也呼應今年最大一隻黑天鵝(Covid-19)肺炎疫情來臨時,各國採用居家防疫、封城關廠的限令下,各界紛紛加碼投資宅經濟和非接觸科技的概念性產品,亦推動原本就被看好的自動駕駛車產業,大步往前邁進。

智慧運輸是發展智慧城市的核心關鍵,更是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藍圖中智慧生活應用領域的重點。工研院扮演產業領頭羊,率先投入自駕車、無人機的研發,包括:「高負載高續航無人機」榮獲美國CES 2019創新獎;全台第一輛自駕車南寮漁港上路…等。期以扎實技術力不斷取得成果突破,讓臺灣在這場未來競逐中搶得先機。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資深研究副組長石育賢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