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已大幅涉入民生生活與產業運作,要提升企業運作效能和附加價值,運用科技工具並注入知識密集的專業服務,是數位時代的首要手段,並在各種領域的科技應用中產生極大商機。
臺灣是科技產品生產製造大國,但國際研究顧問公司Gartner統計顯示,臺灣整體資訊科技支出僅占GDP的1.6%,其中科技服務占18.2%,遠低於美、日等國;而在硬體設備採購上,占臺灣的科技支出近六成。這意味臺灣產業在落實數位轉型時,多以建構硬體設備的傳統概念為主,較缺乏能發揮設備應用最大價值的軟體及科技服務,而在中小型製造業與傳統服務業中更普遍存在此現象。
雖然科技產品取得很容易,可是要發揮科技應用的綜效,仍需要交由專業廠商因地制宜、透過服務導入才能達成完善的整合。在數位轉型需求下,產業不僅要加速科技布局,更要能擺脫傳統購買硬體設備即是數位化的觀念,並了解引入新科技服務是不可或缺的科技支出。
「新科技服務業」是臺灣產業數位轉型的核心,讓企業的數位轉型能經由專業的服務諮詢、規劃與科技應用,真正實現科技所帶來的價值。
根據產業應用端的實際需求,可分為五大類的服務型態:
第一、「軟體開發服務」
就是依客戶應用環境所提供的客製化軟體開發服務,包括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程式開發,軟體系統的維護升級等。
第二、在「系統整合服務」
除了傳統的軟體、硬體、網路等,更要整合新興科技和雲端技術資源,協助客戶建立符合商業營運需要的數位化系統環境。
第三、在「科技平台服務」
透過網路平台建立共通性或可客製化的專業服務,使客戶藉此開發各種商業服務或模式。
第四、提供產品或技術研發能量的「研發測試服務」
讓客戶免除研發設備與相關資源的投資,可聚焦企業核心競爭的活動。
第五、「科技顧問服務」
包含科技應用規劃、商業模式設計評估、服務流程設計等,協助客戶改善運作流程、提升營運效率。
國內廠商或學研機構已有投入「新科技服務業」的五大服務,如工研院就具備技術研發與測試的服務。但科技市場是全球性競爭,臺灣科技服務產業應藉由生態圈的協同,並在政府支持下,由學校、法人研發組織、具研發能量的大型科技公司等,共同建構「基礎科技研發平台」,降低業者研發成本並加速服務上市歷程,以增加產業競爭力。
再進一步細分,基礎科技研發平台可整合並鼓勵運用政府與民間資料的資料整合平台,或可針對產業需求開發的AI演算法育成平台,能開放並做為AIoT技術實施場域的AIoT實驗平台、還有能因應各類型感測和應用需求而研發的邊緣運算晶片平台等。
新科技服務生態系中也需要有金流、物流等第三方服務,以及通訊網路、感測器、穿戴裝置等物聯網的科技架構,還有提供軟體開發資源的開放原始碼社群、供軟體系統運作與資料儲存的雲端資料中心等,讓新科技服務業者得以提供專業核心服務。
新科技服務強調是以使用者體驗為出發點的專業整合與價值共創;如Uber和Airbnb,就是結合消費者需求和科技工具,提供創新的商業模式與服務,除顛覆傳統交通運輸及旅遊住宿市場,也創造更高的價值。科技服務是以跨領域的水平整合,推動下世代產業發展的新生態,科技應用即為加速整合新利器。
以目前臺灣工業與服務業約30兆元產值計算,預估若未來五年有3%至5%的產值朝新科技服務業發展,就可創造1.5兆元經濟規模的產業升級轉型。在帶動科技轉型、促進企業運作效率外,透過網路無國界的運作,新科技服務也具有出口潛能。因此臺灣除供應全球科技生態運作的關鍵零組件,同時也應思考產業典範移轉的方向,讓臺灣能持續站穩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的關鍵角色。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總監曹永暉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