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適安 堅持不懈卓越管理 心臟名醫引領醫療創新

首創「心房顫動電燒術 – 臺北方法」,陳適安以無比的堅持與耐力,為臺灣在心臟醫療領域締造輝煌紀錄,受惠患者遍布全球。接下臺中榮總院長一職後,他也發揮卓越管理才能,大幅改善急診留滯率,並導入科技帶動醫療數位轉型,為民眾打造更好的就醫環境。

陳適安積極發展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尖端醫療、再生醫療等領域應用,精進醫院管理,持續提升醫療品質、病人安全,朝向世界級醫學中心邁進。(圖/工業技術與資訊)

陳適安積極發展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尖端醫療、再生醫療等領域應用,精進醫院管理,持續提升醫療品質、病人安全,朝向世界級醫學中心邁進。(圖/工業技術與資訊)

回想踏上醫界路,就讀嘉義高中的陳適安成績優異,「我這一屆的嘉義中學,丙組80位同學有22個考上醫學系,這批人才日後也成為臺灣醫學界的中流砥柱。」初踏入醫學殿堂的陳適安,就有許多同伴相陪,在大二時更因學長的一句話,決定了心臟科的專業。

「學長建議我早點決定未來想要走的專科,就會比別人走得快,當時正在學習心臟生理學,加上我對推理很有興趣,對我而言,心臟生理學就是一種推理,心臟構造加上血流動力學與心電圖,牽涉到機械、物理學,甚至數學,而且不需要背誦,病因都可用推理得知。」這番起心動念,讓陳適安選擇在心臟領域耕耘,畢業後進入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臺北榮總),投身心電生理和動物心律不整的研究;1987年,臺北榮總完成亞洲第一例射頻(Radiofrequency;RF)電燒術,隔年,陳適安亦正式加入電氣生理研究室,致力鑽研電氣生理。

探尋 心房顫動之謎

心臟如同機械與電力系統,當心臟細胞放電機制失衡、心肌細胞纖維化,便會產生紊亂電力導致心房顫動。根據臺灣流行病學調查,約1%的成人有心房顫動問題,根據統計,65歲以上人口罹患率達5%至7%,且超過半數患者不知自己罹病。心房顫動的主要併發症是中風,對家庭和社會皆造成巨大負擔,因此早期篩檢心房顫動、降低中風發生率,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至關重要。

80年代,臺北榮總便採用電燒方式治療一般性心律不整,當年是全國第一例,在亞洲也位居前茅,唯獨放電頻率不規則的心房顫動仍非常棘手。那個年代沒有立體定位系統,也沒有心臟內超音波,陳適安完全憑藉對心電圖的判讀經驗來定位放電源頭。當時全球只有2家醫院系統性的研發心房顫動定位及電燒術,一家是法國波爾多大學附設醫院,另外一家就是臺北榮總,「彼時歐美的心臟醫學會上,都是這2家醫院上台發表、獨領風騷。」陳適安回憶。

然而,陳適安覺得法國醫界的理論好像缺了什麼,「我們發現10%至15%的病患心房顫動起源點並非肺靜脈,但法國學者卻很堅持。為了證明論點,我們團隊進行許多動物實驗,也做心臟細胞的基礎試驗,發現了非肺靜脈起源性的心房顫動。」

陳適安上任後結合結合遠距醫療協作、手術教學協作及偏鄉醫療,成立「遠距照護中心」,讓病人更安全、有效率地看診。(圖/工業技術與資訊)

「臺北方法」 改寫全球心房顫動電燒術準則

當年還只是年輕醫者的陳適安,提出的論點未受廣泛重視,為此他不斷實驗驗證,也積極參與重要的國際醫學會,希望爭取支持,擴散團隊的發現;他甚至找上美國知名專家學習簡報技巧。「不僅是簡報製作,連口條、英語發音都調教過,只為了站上舞台時能好好講述研究發現與論點。」陳適安說。

直到2年後,美國多家醫學中心採行他的定位方法,皆複製出一樣的結果,證明陳適安團隊理論的正確性,自此開啟全球心房顫動治療里程碑,改寫全球心房顫動電燒手術準則,臨床貢獻更被國際醫學界譽為「臺北方法」。而經過長期追蹤,陳適安團隊的心房顫動電燒術,併發症僅2.59%,低於國際平均的4.54%,成功率世界第一。

「臺北方法」拯救了全球無數受心房顫動所苦的病患,後來,陳適安也運用卓越的管理技巧,讓臺中榮總擺脫「全臺急診最塞醫院」之名。

前進中榮 卓越管理轉型智慧醫院

2021年陳適安擔任臺中榮總院長,針對病房周轉率和急診室流程做出調整,像是提前安排病人出院和優化急診室流程,甚至親赴急診室分析每個流程節點所耗費的時間,並賦予急診室資深醫師判斷科別及收治的順序,很快地將急診室24小時滯留率降至不到1%。除了有效改善留滯率,在陳適安帶領下,臺中榮總更連續2年入選美國Newsweek雜誌「全球最佳智慧醫院」300強,而且是兩岸三地唯一進入前250名的醫院。

潛心研究心房顫動數十年的陳適安,已是專科權威的陳適安,是怎麼辦到的?陳適安認為,如同將心臟生理學的觀念與機械、物理與數學統整般,醫療院所的數位轉型更須具備跨域思維。早從1993年,他就常跟醫工、資工、電機系別的老師交流,更在臺北榮總成立數位醫療委員會,擔任執行長,接著再到臺中榮總建置AI架構,陳適安整合院內各個與數位轉型有關的部門,包含工程師與醫護人員。他認為唯有員工體認到數位轉型的重要性,才能改善醫院看診、行政及檢查治療流程,建構一個讓病人感到安全及舒適的就醫空間,享受有品質、有效率的醫療照護。

搶救生命 即時數據遠距救援

陳適安特別提及,COVID-19疫情加速了醫療院所對遠距醫療的建置體系。事實上,早在2011年,臺中榮總就已設立遠距醫療中心,雖然當時遠距醫療還未被廣泛應用,但他認為這將是未來趨勢,尤其是臺中轄區有許多山區,推動偏鄉遠距醫療勢在必行。然而許多醫院將遠距醫療界定為虛擬看診,陳適安卻認為遠距醫療能做更多,臺中榮總於是與中華電信、廣達電腦公司技術結合,推出5G救護車。

「從埔里分院到臺中榮總需翻山越嶺,距離遠,加上救護車裡往往只有1位護理師或醫師,5G技術可將心電圖和血壓等生理數據即時傳送到遠距中心,總院能及早準備,甚至也可與救護車上的監視系統連線,透過即時傳輸指導救護車上第一線人員,保障急症民眾在轉送時候的生命安全。」

AI打敗疾病改善治療 需醫界資通跨域合作

AI人工智慧席捲各領域,陳適安認為, 運用AI打敗難纏疾病應是指日可待。例如藉由大數據分析,可更精準建議患者採用標靶藥物,或是哪種基因形式適用哪種標靶藥, 幫忙病患克服癌症。陳適安指出,現階段AI對於醫療場域改善與治療,最顯著的就是慢性疾病,醫界可運用行動裝置監控生理數值進行慢性病的管理,就可提早預防。隨著《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今年7月上路,臺灣醫療院所更可善用遠距視訊門診,協助超高齡病人居家診斷、減少舟車勞頓。

對於臺中榮總連續2年入選「全球最佳智慧醫院」,陳適安深感榮幸,也樂見智慧醫院成為趨勢,但建置智慧醫院除經費支持,也牽涉到很多硬體設備改善工程,需要借力使力。

「工研院或相關業者研發軟體,可率先整合醫界資訊,再結合AI,未來可加速導入擴散,」陳適安舉例,像是臺中榮總與工研院合作「全時重症疼痛評估系統」,使用AI分析重症病患臉部表情,以利醫護遠端及時動態追蹤;此外,臺中榮總也率全國之先,與陽明交大、中興大學等知名學府的資訊、資工或電機系所等合作,開放實習名額,讓對數位醫療有興趣的學子到醫院實作,師生反應都很熱烈。陳適安說,唯有打破藩籬、跨域合作,才能創造醫界與資通產業的雙贏。

今年3月,日本心臟醫學會特別頒發榮譽院士給陳適安,表彰他對日本心臟學界的貢獻,是當年唯二的榮譽國際院士。陳適安的醫界成就深獲國際肯定,從革新心臟治療、遠距醫療、到運用科技強化醫療品質,他始終站在臺灣醫療創新的前緣,不斷突破創新,造福更多民眾。

陳適安趁著休假與家人同遊日本。(圖/工業技術與資訊)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