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好眠很重要!你所不知的睡眠商機

未來睡眠科技市場不容小覷,圖為工研院研發的智慧睡眠床,運用雷達偵測幫助呼吸中止症者一夜好眠。

「睡眠」可說是維持生命與健康的必要元素,但睡眠品質不夠好、形成睡眠障礙,就可能產生身心失調或疾病,不只降低工作績效、造成經濟損失,還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因之一,更對民眾健康有深遠影響。因此,「睡眠」在市場上也愈來愈受重視。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產科國際所)表示,全球睡眠輔助產品的市場,預估將從2015年的625億美元,成長至2021年的84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5.1%;當中以床枕類產品為大宗,另外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診療、藥物治療、睡眠中心檢測設備、居家睡眠檢測等產品需求也逐年上升。

尤其在數位科技的帶動下,「睡眠科技」(Sleeping Technology)得以崛起,成為消費者促進睡眠與健康的一大方式。消費者期望藉助科技力量,運用各種健康裝置和設備,來協助管理自己的生活作息及睡眠。這種融合了遠端監測、行動健康、醫療資訊及遠距醫療等面向的睡眠科技,提供給消費者新型態的睡眠健康解決方案;不論就睡眠的追蹤或輔助,都可跨領域地運用消費產品、智慧家庭、數位健康、應用軟體等服務,透過監測、了解及改善睡眠,達到臨床與疾病的研究或是健康促進的目的。

在追求優質睡眠和健康之下,也逐漸建構出睡眠科技的「生態系統」,以強調個人化的自動調整與直覺式控制為導向,不只能監測使用者的生理數據,並結合各種健康與生活用品,讓光線、空氣、溫度、濕度、聲音等睡眠環境的條件,能隨著個人的生理變化及需求連動調整,以提升睡眠的效率與品質。其中包括聲音和手勢等控制,及互動式語音應答、AI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融合,還有將偵測收集而來的數據加以分析應用等,都是睡眠科技生態系統的發展重點。

睡眠科技市場的興起,還可從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連續2年設置睡眠科技專區顯現;2018年有超過40家廠商展出睡眠監測裝置、智慧床/枕、智慧鬧鈴、頭套式耳機、臥室照明、白噪音、腦波偵測、睡眠指導及放鬆技巧等多樣產品。這些產品著重符合不同使用族群和情境,以達到「睡得更好」的效果;比如一般成人較常出現打鼾、失眠、睡眠被干擾等睡眠障礙,可能需要止鼾床/枕,或是助眠眼罩、呼吸帶等。而高齡、孕婦或嬰幼兒等族群,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不同,也需能「對症」的睡眠解決方案。

雖然各種睡眠科技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然以實際規格來看,許多睡眠裝置或設備,並未經過臨床驗證或與「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PSG)比對,不但數據可信度堪慮,後續的數據應用、以及搭配的保險補助方式也仍缺乏,是台灣產業面對睡眠科技市場必須注意的地方。

因此工研院建議,未來睡眠科技的產品與市場發展,首應著重在數據與健康生活的串聯,以因應更多消費者使用睡眠科技產品、掌握更多生活主控權,即是從收集而來的數據中找出問題、回答對使用者的「真實意義」。尤以睡眠問題經常會與其他疾病有關,睡眠的監測數據與分析報告,還可與電子病歷或企業健康資訊系統彙整,提出更完整有效的健康評估,包括個人化的建議回饋與治療決策,才能真正幫助患者獲得改善。

此外,在睡眠監測等情境中,睡眠科技產品最好能具備非接觸、「無感」的特性,甚至產品外型還能結合生活環境、無違和感。並且在智慧家庭、智慧生活的發展趨勢下,睡眠科技也可進一步與生活環境中的其他裝置連結、整合在單一平台上;像是室內的溫度、濕度、亮度、音樂等,就可藉由開放式平台調控管理至最適睡眠的條件,也是能夠創造更高產品價值、擴大市場接受度的方向。

以睡眠科技這樣的新興產業,橫跨了醫療照護、電子感測、數據分析等多個領域與性質,在未來的應用推廣上,也應以創新的商業模式,或與策略夥伴聯盟來創造營運成長的動力。例如在技術多元化的運用上,就有車廠提出透過睡眠輔助的反向應用,也就是協助駕駛維持清醒,來避免因精神不濟而發生事故的狀況,也是從健康生活的角度來創造新的「睡眠商機」。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楊家琳授權轉載,刊登於工商時報《專家傳真-結合市場需求與契機 發展睡眠科技新產業》)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