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電動餵飼車 牛舍精準投料革命

打造乳牛界迴轉壽司車

一台裝載著乾草與營養補給品的電動車,正沿著牛舍食槽緩緩行駛,精準演算之下,均勻地將飼料落在每頭牛前方。沒有柴油引擎的轟鳴,也聞不到廢氣,行進過程不僅寧靜,也展現投餵的高效率。

這台電動飼餵車,是工研院團隊歷經3年,專為牛舍打造的國產智慧電動餵飼車。它不只是一台車,更是一個「數據載具」,讓原本仰賴經驗與勞力的餵食流程,轉為智慧管理。對於高齡化、缺工、產能壓力沉重的酪農業,無疑是一場結構性革命。

臺灣酪農戶規模以數百頭以下為大宗,電動餵飼車靈巧、能多趟少量供料,如同「乳牛界迴轉壽司車」。(圖/工研院)

缺工與減碳 催生電動機型

工研院中分院經理彭彥嘉將電動餵飼車比喻成「迴轉壽司小車」,從到點、下料、再走至下一站,只是顧客換成了乳牛,菜色換成濕乾混草。如此生活化譬喻,道出技術開發的起心動念。他期待透過工業技術,為第一線畜牧業者的人力吃緊與環境負荷挹注轉型的動能。

彭彥嘉解釋,現場缺工是壓在農戶肩頭的長年重擔,尤其乳牛需要24小時照護,一天吃4到5餐,且每餐落料若推遲超過30分鐘,泌乳節奏就會被打亂!因此牧場主幾乎很難離場,「若能把固定時段、重複與勞力密集的餵飼任務交給自動化載具,等於是直接釋放人力。」

然而,臺灣酪農戶規模以數百頭以下為大宗,場地破碎、走道狹窄,無法直接導入歐洲畜牧大國為千頭牧場設計的半「火車」式大型機具;真正需要的是靈巧、能多趟少量供料的「小車」方案,電動餵飼車就此應運而生。

彭彥嘉表示,電動餵飼車將「少量多餐」概念機械化,將過去多數牧場每日2 餵提升到4餵,不僅能減少現場人力與油耗,也因電動化而降低噪音與空汙,牛隻較不受驚擾,根據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場域實測顯示,泌乳量甚至增加約20至30%。

工業零件進牛舍 抗蝕耐操防水塵

談起電動餵飼車研發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彭彥嘉笑稱,技術並非主因,組裝零組件的選擇才是一大難題,如何把工業供應鏈的零組件搬進農場,「過程宛如大海撈針」。

由於牛舍濕度高、粉塵與草屑飛揚,還有水霧降溫,電子孔洞容易受潮堵塞,因此防水防塵設計成了餵飼車組裝零件的基礎要求。團隊走訪全臺,在龐大的工業市場規格中篩出適合畜場用的馬達、減速機、控制板與電池組。

工研院團隊不僅花了1年多進行反覆測試,才終於找齊「耐操」組合,也為了讓零組件在潮濕含氨環境中可長時間運作,更針對關鍵電子模組進行包覆與材料防護,以降低腐蝕、短路與訊號衰減風險。

完成後的電動餵飼車採雙馬達動力,可同時執行供料與推料兩種動作,並具有自動導航、充電與避障能力;針對不同場域尺寸也可客製化調整,使其能在臺灣常見的窄走道中穿梭。

投料推料自動化 偵測健康又減碳

彭彥嘉表示,電動餵飼車精準投料的核心就在「量」與「位置」,團隊選擇在車體料槽下方配置電子磅秤模組,出場前先量裝料總重,在行進間分區落料時再扣重,讓牧場主不再只憑手感抓料。

「實地驗證也發現,牛在進食時常把草料往前頂出欄外,因此設計餵飼車在同餐內需折返2、3次,把料再推回牛嘴邊,同步進行第二次重量比對。」彭彥嘉解釋,如此設計不僅是為了節省人力,更能在偵測某欄前剩料異常後,可早期發現牛隻健康問題,「與傳統人工餵飼相比,更具優勢。」

以外,這款電動飼餵車還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實測數據顯示,於牛隻餵飼過程中,每噸生乳碳排放約1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2e),較傳統柴油配料車減少45.8%,顯示其在酪農減碳上的顯著優勢。

智慧電動飼餵車目前已在畜產試驗所等場域進行驗證,並逐步推向民間牧場;現已有廠商洽談採購,下一步將依場域規模量身調整,邁向商品化。

為小規模牧場另闢市場蹊徑

彭彥嘉表示,這款智慧電動飼餵車雖非全新獨創,但進口飼餵車多適用於歐美大型牧場,機型大且造價高;反觀工研院版本著眼於「小規模高頻次」與「平價可維修」,為臺灣、日本等地狹人稠、同樣面臨缺工且牧場規模較小的國家提供另一條路徑。

工研院期待這輛「乳牛界迴轉壽司車」,除了節省人力,也能延伸牛隻生理監測功能,成為收集管理數據的移動平台,藉此建立國產智慧協作機具生態系,讓臺灣酪農業在淨零、缺工雙重壓力下,走出小而美、美而精的智慧酪農之路。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