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TWNIC「2017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台灣上網率已經達到8成,全國上網人數經推估為1,879萬,將近4成的民眾主要上網方式為使用行動電信網路,可見智慧型手機與行動上網已經與一般人生活密不可分。
現在人手一支智慧機已經不稀奇,各品牌大廠更是前仆後繼、年年發新機,從低階、中階到高階更是機海翻騰,為了搶市場,更是直接殺進高規低價帶,就為了討好消費者。但這樣的商「機」中也可以發現,手機廠想賺大錢似乎越來越難,賣出了硬體(手機)後,實際上賺錢的是軟體(APP),但隨著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的發展,手機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而品牌廠要怎麼突破這樣的困境,在這裡提供一些想法,也許可以成為解決之道。
手機淪為笨水管 加值APP才是王道
現在品牌廠賣手機,與消費者的關係只存在於買賣的瞬間,賣完之後,消費者仰賴的是iOs的APP Store或者Google Play裡面的應用程式。蘋果的手機因為硬體綁軟體,所以想要使用的人就一定只能買iPhone,然而Android陣營的手機雖然百家爭鳴,但主要還是靠Google提供APP做使用,因此獲利能力容易被分散,加上Google現在自己有了Pixel、甚至還出到第二代,可以想見未來Android手機品牌廠經營會越來越困難。
目前手機廠陷入了跟電信業一樣的困境,OTT百花齊放,全都借道電信公司架設的纜線與設備,但實際收錢的卻是OTT,電信公司一毛都拿不到,就好比建商蓋了一棟大樓,但是只有住戶賺錢,手機廠想要突破,應該要先了解手機的使用者、知道他們的喜好,然後提升內容服務,賣完還能夠繼續獲利,而不是單純賣手機。目前已經有些手機可以透過自動定位來告訴使用者周圍有什麼餐廳,包括手機中內建語音助理,可以幫你做一些事,但手機廠沒有進一步利用這些資訊來加值手機,其實很可惜。至於要怎麼了解消費者的喜好、最近「瘋」什麼,也許可以利用使用者們在手機中所輸入的各種文字(text)來預測。
比如使用者透過通訊軟體詢問朋友「周末要不要一起去故宮南院觀賞米勒的『拾穗』」,手機廠可以收集到這個字串,進行字串的拆解、分析使用者可能對博物館、畫家、藝術有興趣,或者使用者在網路上搜尋食記,手機廠也能藉此了解使用者對於食物、口味的喜好,可以進而與廣告商或餐廳合作其它延伸服務,擴大獲利的可能範圍。不過這可能牽涉到使用者隱私,所以也還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雖然手機「不好過」,APP也沒有這麼光鮮亮麗。多數使用者都是喜新厭舊的,剛出來的APP讓人覺得好玩新鮮,但也很快就會因為膩了而遭到移除,根據調查,美國人使用手機的時候,超過85%時間在使用APP,但是只有5個是常用程式。使用前三名的APP就占用8成的時間,第一名的APP就占了50%,第二常用的APP占用的時間還不到20%。至於被下載的那些APP可以留在手機裡多久呢?其實,超過7成的APP根本不到一天就會被殺掉。
近年消費者在各種裝置與程式的時間 (圖片來源:Slide Share, comScore 2016 U.S. Mobile App Report)
消費者在手機中花最多時間的5個APP時間佔比 (圖片來源:Slide Share, comScore 2016 U.S. Mobile App Report)
要一直維持各種不同的APP使用是件很累人的事,而製作這些APP的工程師們更厭世,因為要讓APP能在各種不同裝置上成功運作是很耗費時間的,尤其很多APP都只是使用者手機裡的「過客」。新出的APP要讓使用者願意長久使用越來越困難,既然APP讓大家都這麼累,那有沒有什麼比較輕鬆一點的方法?除了回到只有瀏覽器才能操作的時代,我認為在雲端運行「APP串流(APP Streaming)」更有機會創造雙贏。
利用銜接介面串流 APP雲端e指搞定
APP下載到手機除了很占空間,加上現在的APP都是各自為政,缺乏銜接介面(API),舉一個現在正在發生的狀況:金管會推動台灣進入「金融3.0」,希望可以取代傳統臨櫃辦理的方式,讓民眾使用網路或行動裝置辦理各項銀行、保險與證券買賣等相關業務,於是各家銀行競推行動銀行APP。如果你有五個帳號,那你可能就會有五個行動銀行APP,然後每個程式之間又長得不太一樣,所以你必須要習慣五個不同的操作方法。
但是,如果APP可以API化,使用者只需要一個程式就能夠掌握自己所有的資產,而後台也能提高系統的維護性和擴充功能性。甚至只要利用一個APP,你就可以透過文字指令去連接其他服務,例如,使用者想要預定高鐵票,可以透過LINE對該程式下指令,讓後台程式直接連結訂購,再把訊息透過LINE回報給使用者,讓使用者不需另外安裝高鐵訂票程式。
尤其,太多應用程式也會造成手機運行越來越慢、甚至熱當。我們現在準備進入5G時代,台灣目前有經費及人才支持,基站方面也進行的還不錯,工研院甚至已經跟高通在談技轉,而且可行性不小,不像過去2G、3G甚至4G落人之後,我們這次可以跟上先進國家的腳步。而剛剛提到的APP串流,也是基於未來頻寬更廣的理想而提出,使用者不需要下載各種應用程式,只要透過一個APP,就能夠連結雲端、運行所有需要的程式,對程式開發者來說,也節省讓APP在各種裝置都能運行的維護成本,例如資安維護,使用者可以降低手機中毒的風險;又或者動輒好幾百MB的遊戲,使用者不需要先下載,就可以透過雲端運作試玩,既節省手機空間又能維持運作效能。
想要做APP串流,強大的運算能力是必須的。但以目前的設備技術,動輒就要上千美元的伺服器不太符合效益,但如果利用運作「行動裝置架構」的晶片串接成龐大的運算中心或許可行。理想上來說,利用安謀的單晶片叢集(ARM SOC Cluster)加上一個「安卓作業包(Android Container)」,把Android應用程式所需的程式碼、函式庫、環境配置檔都打包起來的虛擬執行環境(sandbox,沙箱),這樣APP的運行效能不但可以超過9成,試算每台Android手機成本可以降低新台幣1,500元,耗電量也壓低至2.5瓦內,比起利用x86機器上運行安卓模擬器的耗電量(平均30瓦以下)會省很多。
(本文經闕志克授權轉載《耍點小心機 手機變身大金雞》)
延伸閱讀:別讓手機淪為笨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