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過後 深化認識太陽能的契機

丹娜絲颱風的路徑特殊,從臺灣海峽夜間直撲嘉義,造成多處電塔、電桿倒塌,部分太陽能設施損壞。風災後,再度冒出熟悉的聲音「太陽能板破了會漏出毒液、污染環境」等,徒添民眾疑慮。

作為長期投入太陽光電研發的單位,可以理解這些擔憂。它並非第一次出現,卻也反映出社會仍存在著理解落差。太陽能板到底是什麼,在風吹日曬下的真實表現如何,該如何正確管理?

臺灣現在最常見的是「矽晶太陽能模組」,其組成大致有強化玻璃、鋁框、封裝膠膜、矽晶片與背板,全是穩定的固體材料,不含液態電解質。(圖/123RF)

臺灣現在最常見的是「矽晶太陽能模組」,其組成大致有強化玻璃、鋁框、封裝膠膜、矽晶片與背板,全是穩定的固體材料,不含液態電解質。它和大家熟悉的乾電池、鉛酸電池不一樣,破裂時不會有「液體漏出來」。且模組在出廠前會經過封裝、層壓,且須通過國際IEC標準的耐候性、抗UV與鹽霧測試,以確保它在戶外可使用至少廿年。臺灣的這套技術與標準,與世界主要市場是一致的。

「破掉的模組泡到水,會不會污染水源?」,國內主要業者近年做了很多實驗。譬如,模組破裂後,泡在pH值六到八的雨水或自來水一週,再檢測水裡的鉛、銅、鋅等金屬含量,結果是幾乎都未檢出,或遠低於環保署飲用水標準。

但模組受損後即使無毒,仍有物理風險,例如破片割傷、交通干擾,所以我們要求儘速清除。民眾的疑慮值得重視,而技術界的責任則是是用完整的測試與數據,給出可依據的答案。

「太陽能板壞掉之後去哪裡?」,臺灣已建立回收制度,環境部已新增太陽能光電板之廢棄物代碼D-二五二八,也已建立廢太陽能板回收清除處理體系、查驗稽核作業,落實妥善處理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機制。工研院也與業界合作開發各種拆解與材料分離技術,讓模組可被乾式拆解、熱剝離,甚至將回收矽晶片、玻璃與金屬投入材料循環,逐步走向循環經濟。

太陽能在災後可能扮演的正面角色,值得關注。工研院近年持續推動區域型微電網、分散式綠能儲能系統,希望讓太陽能不只是平日發電用,逢災害時,更能成為支撐基本供電的後盾。這次風災,我們部署了具備獨立供電能力的「E-Cube移動式光儲系統」支援災區,提供臨時照明與設備充電。它整合了太陽能模組、電池與智慧控制,是太陽能應用從發電走向應變、韌性的具體實例。

至二○二四年底,全球太陽能累積裝置容量已超過二二○○GW,臺灣約為十五GW,占比雖小,但在極端氣候事件增加、能源轉型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太陽能已是再生能源主力系統的一部分。面對這樣的發展,我們自應持續監督、審慎管理,但也希望這些討論建立在科學數據與實務經驗之上,而非停留在推論或情緒放大的謠言中。

太陽能不是完美的能源,但它是透明的,可被理解的,也是臺灣未來能源選擇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面對災後重建,不只修電線桿、撿破片,也要多多理解我們所倚賴的能源技術,並思考怎麼讓它更穩、更安全,走得更遠。

(本文由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劉志文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