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永續資源 台灣面挑戰 再生能源解危機

在全球追求永續、減碳大環境下,提升能資源使用效率已蔚為趨勢。能資源大量倚賴進口的台灣,挑戰更為嚴峻。

在水資源面向,台灣降雨雖豐,但儲水不易,且面臨水庫老化、地下水超抽、管線漏水、新水源開發困難及結構性浪費等問題,加上氣候變遷造成降雨模式改變,缺水危機漸趨顯著,影響民生且限制經濟發展。整合水再生、廢棄物處理與生質能源的區域能資源再生管理廠,為目前歐美新建水處理廠採用的循環經濟新思維。該模式整合農林、民生廢水及有機質廢棄物熱水解處理方式,結合沼氣發電,可同時淨化汙水,並生產再生電力與有機肥料等有價副產品。

在全球追求永續、減碳大環境下,能資源大量倚賴進口的台灣,挑戰更為嚴峻。

台灣地狹人稠、能源高度仰賴進口,新科技與循環經濟可為台灣電力供需穩定提供新的解方。藉由IoT與AI的演進與普及,未來可透過配電自動化、智慧照明、空調與能源管理系統,促使能源的生產與使用更具效率。

隨著政府推動智慧電網布建與再生能源政策,生產性消費者日益增多,未來若能再結合區塊鏈、IoT、微電網等新科技,發展點對點餘電共享新服務模式,加上碳信用額度附加利益,降低交易成本,將有機會成為能源共享的循環經濟典範。

在建築業面向,建築為台灣能源及水資源主要消費場域,且營建廢棄物占事業廢棄物大宗。若導入循環經濟,可降低建築能資源耗用、提升環境永續。然而,建築的循環經濟導入須採不同模式。

建築結構生命周期長達60年,因此可於上游端降低建材生產時的能資源耗,使用可再利用、再製造材料,如可拆除重組模組化鋼構建材,改用可循環材料的3D列印等新科技與工法。

此外,建築外殼生命周期約20年,材料類型多且受建築規範影響大,應以再製造為考量,採用生態與被動式節能設計與可再生、便於維修、翻新的資材。建築內使用的設備器具,如電力傳輸、空調、通訊、淨水與汙水系統等為核心系統,生命周期約15年,若利用智慧化水資源或能源管理服務等新服務模式,可提升效率與環境舒適。

再生能源與水再生利用漸受重視,政府積極推動水再生廠、能資源整合園區與綠色能源裝置。

而家電器具生命周期短,可採用以租代買或按需服務等模式,提升使用率。

近年再生能源與水再生利用漸受重視,政府積極推動水再生廠、能資源整合園區與綠色能源裝置,國內領導廠商如台積電、台塑、中鋼也投入水、能源循環利用,及廢水化學物質回收和廢棄物的循環。工研院長期發展水與再生能源科技,在水再生方面,陸續開發出流式厭氣汙泥床(UASB)、生物網膜(BioNET)流體化床結晶廢水處理(FBC)、倒極式電透析脫鹽再生技術(EDR)、奈濾膜(NF)等技術,並具備實務經驗與國際競爭力。在生質物利用方面,也與國際合作開發生質物觸媒氣化技術。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謝志強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