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國外 預見我國循環經濟的推動和石化產業發展契機

在全球面臨環境急速惡化的危機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世界經濟論壇加速推動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呼籲以資源重覆利用增加價值、產生經濟活動;並於2014年聯合歐盟30個國家,共同推動循環經濟導向計畫(TCE, Towards Circular Economy Project)。經過世界經濟論壇長年的推動,TCE已成為全球性的計畫,研究範圍包括:國際合作、財政和技術方案、推動策略、減少使用資源技術、回收材料技術,企圖提出全面性的解決方案。

taiwan-circular-economy-and-petrochemical-industry-development

在國際上,美國、日本、德國、中國等國家紛紛發展循環經濟,以緩和環境變遷和提升產業競爭力。而蔡總統在今年五二O總統就職演說中也指出,由於台灣缺乏能源與資源,「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將列為台灣的新出路,期將帶領國家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林全行政院長隨後提出的「五加二旗艦方案」,也明確將發展循環經濟列為施政重點。

事實上,化工產業雖然是我國經濟成長重要動力之一,占製造業產值31.1%(2015年),但是長久以來被外界認為有消耗原材料、製程耗能污染、廢棄物難以處理的問題。而循環經濟則以「節省資源能源」為目標,台灣的化學工業如何在循環經濟理念下改變社會形象,將是當局極大的挑戰。本文將闡述循環經濟的理念和核心技術,並且將循環產業作為前提下,提出台灣高值化材料產業的發展策略建言。

 

垃圾Bye Bye! 循環經濟善用每一分資源

什麼是「循環經濟」?目前國際上以愛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在循環經濟的定義最具權威性,其對於循環經濟的定義為:將產品、零件、材料重新設計回復到最佳條件和最高價值的應用。而循環經濟分為「生物」和「材料」兩個循環:「生物循環」主要為將使用過生質產品,降級回到循環鏈再度利用,或者分解後以生質原料形式回到系統中再度應用。

然而,對台灣製造業而言,「材料循環」才是主要的製造業物質流向。過去製造業是線性生產:原料→零件→產品→服務提供→使用者,這種生產模式經常形成資源浪費。

相較之下,循環經濟的製造業則是將使用過之材料和產品都回到生產鏈中(圖一),在材料循環方面由「開採製造原料→零件製造→產品製造→服務提供→使用者」的過程,但是使用過的材料經過「修理、回復、再利用、再製造」等機制後,又重回到循環鏈上。

進一步來說,已經使用過的產品有6種回到循環鏈的步驟(6 R):

  1. Recycle(循環再利用), 包括使用過的原料、零件、產品都透過各種機制回到循環鏈上再使用。
  2. Repair(維修),產品有故障維修後回到使用者。
  3. Recovery(回復),使用過的產品回到產品服務商,經過檢修整理再度賣到使用者。
  4. Reuse(再利用),將使用過的產品拆解,可用的零件回到產品製造商,經過組合再度賣到產品服務商。
  5. Remanufacture(再製造),將使用過的產品之零件分解、純化、提高性能成為可用的材料,回到零件製造商生產合格零件,製造產品銷售。
  6. Reduce(減少),在材料循環鏈上無論原料生產、再製、廢棄物處理,都需要提高製程效率,減少原料使用、減少能源資源浪費、減少廢棄物排放。

 

國外實例:善用資源,垃圾可以變黃金

循環經濟的用意在於將減少使用資源,降低環境衝擊,先進國家基於環境保護和降低生產成本的理念,將循環經濟導入工業區規劃,其中以丹麥的卡倫堡(Kalundborg)工業區和德國BASF路德維希(Ludwigshafen)工業區最值得國人學習。

位於丹麥卡倫堡的循環工業區,是以Asnæs Power Station 為中心,經過20年的努力,電廠和附近的居民、工廠結合成一個循環工業區,電廠將餘熱提供附近藥廠、魚塭、居民使用;含硫污泥提供石膏板廠生產建材;飛灰作為水泥廠原料;廢棄物做為鋪設道路材料,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精神。

另外一個著名的案例是德國BASF路德維希工業區,德國BASF是世界最大化工企業,其總部位於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工業區,是全球最大的化學產品基地。路德維希整合式園區設計原料、熱能、水、副產品、電力系統,將園區內160座工廠的原料、製程、副產物作最有效的利用。BASF路德維希廠區在優美的萊茵河畔,其排放水的水質比萊茵河水質更佳,不僅成為循環工業區的典範,更因為水、熱能、副產品的整合效益成為BASF競爭力的基礎。

反觀台灣,石化業被認為消耗原材料、製程耗能污染、廢棄物難以處理的產業,近年化工產業發展受到重重阻撓,也影響我國製造業的成長。有鑑於此,當局及企業應奠基在產業永續經營與發展的前提下,導入循環經濟的概念促進產業綠色環保發展,將成為解決現行產業發展困境未來所須走的路。並且,須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再使用為核心,朝向低污染、低排放、零事故的目標,使產業循環使用資源、才能達到企業具有競爭力、居民擁有安居的環境、享受經濟發展成果、國家達到永續發展的三贏目標。

 

 

(本文經曾繁銘同意授權轉載,並於2016/9/26刊登於「工商時報《借鏡國外 預見我石化業 發展契機》」)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