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Tesla)技術長史陶柏來台,將帶來新能源革命的具體布局。Tesla已是市值300億美元的國際領導企業,未來電動車與電池業務有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台灣是其重要夥伴與推手,產業鏈將愛相隨,同步投資迎接成長契機。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Tesla的創新能力舉世共睹,連兩年獲富比士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今年攜手Panasonic投資擴大超級電池廠(Gigafactory)產能,11月完成Solar City併購案,可以發現Tesla不僅是電動車製造商,更是能源創新企業與新能源革命的先驅!
Tesla重押在電池業務,在美國內華達州造價50億美元的Gigafactory正在加緊趕工,2017年生產的電池容量50GW(GW是10億瓦),將等於全球在2013年生產的電池總量。2020年還可增到105GW,足以供應120萬輛 Model S電動車(配備80KWh)的巨大需求,為2020年出貨100萬輛電動車打造堅固根基。
電池的供需平衡與成本下降是Tesla的兩大挑戰。Gigafactory 2017年預定的電池產能足可供應超越50萬輛電動車輛,只是Tesla出貨約僅11萬台,如何再找到更大的出海口,已成為致命要點。
電池技術進化下,確實如公司所言能量密度提昇30%,每Wh成本可達150美元,Model 3如果配備較低電池容量(43KWh),則電池成本占訂價的比重將大幅下滑,成為達成年度銷售出貨50萬台的成功要素。
技術長被媒體譽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電池專家」,他指出,Tesla已重新訂位為能源創新企業。若能降低電池儲能價格,將可讓電動車大大普及。電動車中電池的地位更勝手機中的晶片,成本占比約四成,因此,技術長飛到世界各地,宣揚電池技術已有重大進化。
史陶柏表示,電池技術的不斷革新是Tesla壓低成本、做出更好電動車的基礎,鋰電池的革新也是促成Tesla成功的要素。鋰電池的進化讓Tesla得以設計出能與汽油車競爭的電動車,理想情境下,更可「預見不需石油的未來」。
Tesla以雄偉野心挑戰不可能任務,在眾人質疑聲浪中,一步步實踐巨大的機遇與偉大的夢想。今年第3季財報獲利亮眼之後,大家對Tesla信心大增,明年營收可望突破百億美元,年成長40%,獲利將接近損益兩平,遠離重大虧損困境。
大眾化車種Model 3何時量產交貨?公司派與專業派各執一詞,Tesla訂購網站說明,現在新訂單交貨時間可能要到2018年底,換言之,公司派維持要在2018年底前消化約50萬輛訂單的出貨目標。專家派認為光是量產時間就會推遲到2018年,因為Tesla沒有大量生產成功經驗,電池仍是未來供應的大罩門。
今年上半年,Tesla電動車主在自駕模式時車禍身亡,但無礙Autopilot等自動駕駛技術的持續優化。過去,自駕車晶片都是由以色列 Mobileye提供,自駕模式出現意外身亡後,Tesla開始與三星洽談生產客製化單晶片。人工智慧技術的精進加值與加持,讓Tesla在自駕車領域居於國際領先地位。
Tesla電池精進後,電動車出貨可望逐年成長,朝向2018年50萬台,2020年100萬台前進。台灣供應鏈將加快、加大投資步調,和大提前第二期建設並打造「特斯拉專廠」;富田電機擴大銅鑼園區新廠投資,預計2018年完工,總產能可達200萬顆電動車動力馬達,增加5.6倍。台灣供應鏈將與Tesla共舞,掀起電動車產業的高成長動能。
(本文經陳清文授權轉載,並於2016/12/13同步刊載於「經濟日報《台灣供應鏈 與Tesla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