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攻人才站上國際舞台,用更棒的自己回饋社會

到海外學習增廣見聞、提升能力是許多職場人的夢想,這在工研院卻是人人可把握的成長機會,只要勇敢提出需求,具富養人才精神的工研院就會永遠對人才say yes。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的陳柏力、陳冠文、李昱伸,就是謝旼儒憑藉工研院支持送出國進修的人才。(圖/工研院)

這次訪談透過工研院內不同所的兩位工研人,一位是派夥伴出去學習的旼儒、另一位是被派出去學習的嘉茹。從他們的分享中體現,工研院培養人才卻不綁住人才,「而是想擴散人才能量,以促進臺灣科技發展。」的核心精神。

導入新技術,讓產業發展更具前景

來自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的陳柏力、陳冠文、李昱伸,就是謝旼儒憑藉工研院支持送出國進修的人才,這3位新世代研發人都因為一趟美國研習之旅,學到了新技術、新觀念,進而創造出團隊與個人的新價值。

近年來,臺灣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產業,工研院協助政府與產業進行高壓、大功率的變電器研發設計,對臺灣而言,這方面的相關研究經驗還相對較少,工研院作為技術發展先鋒部隊極需向海外取經,學習前沿技術。事實上,工研院長期為工研人提供了多元、彈性的學習管道,譬如小鴻鵠計畫長期支持個人到海外研習半年至1年,但綠能所為了新研發計畫,也特別取得小鴻鵠計畫支持,將學習內涵拆成3個主題,分別由3位研發人前往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跟隨賴日生教授學習。

陳柏力、陳冠文、李昱伸就是接力出發的3人。對此,陳冠文指出,因為出發前就已規劃好每個人的學習目標,他們到了當地的學習效率就很高,「技術眼界完全不同。」尤其運用該實驗室的具體經驗與成果作為基礎,反而讓他們更能大膽做出新技術嘗試。

李昱伸則坦言,以前做變壓器等磁性元件研發時,都要不斷在try and error的過程找到可行方法,但他在美國學習到新分析軟體與測試方法,就能幫助團隊一步到位進行設計,「減少許多成本與時間耗費。」

對此,陳柏力也深有同感。同時,陳柏力直言這趟美國行的收穫,除了學習新技術之外,「更帶給我新的思考模式,」陳柏力指出,隨著第三代半導體發展,技術人的設計思維,也要轉變從小體積來進行成本與效率的研發回推,陳柏力相信新思考模式將帶給工研院與產業新發展契機。

帶入新觀點,讓社會發展更美好

而想要到海外學習成長,除了配合計畫之外,工研院也鼓勵人才主動爭取!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陳嘉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業界轉戰工研院,因為工作緣故,陳嘉茹在搜尋資料時,發現美國哈佛大學多年舉辦Michael Porter Workshop,其討論內涵已被運用在美國、歐盟等許多研究計畫裡,讓她也很想去一探究竟。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陳嘉茹。(圖/工研院)

於是陳嘉茹化被動為主動,藉由申請工研院光點計畫支持,如願到美國進俢,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群展開為期3天的主題探討與研究合作,回想起過程,陳嘉茹直言:「真的感受到工研院富養人才的氣度。」而她最大的收護是提升了方法論概念;更開拓了國際鏈結與視野。 工研院近年與墨西哥不同單位展開一連串的技術開發合作計畫,陳嘉茹是其中重要的計畫規劃與執行者,她分享自己參與墨西哥專案的底氣,就是她一直與在工作坊認識的墨西哥夥伴保持聯繫,透過線上諮詢、交流,幫助她與團隊能夠更認識墨西哥,讓專案推動更加順利。

前後參與過4次Michael Porter Workshop後,陳嘉茹也讓出機會給其它同事共同參與。海外學習不僅讓陳嘉茹更認識世界,透過案例探討,也讓她更深刻體會到share value共享價值的意涵。

對此,陳嘉茹發現:「原來公益是可以計算的,公益與企業獲利可以並存。」如同工研院強調One ITRI與利他概念,透過整體策略規劃與專業參與,工研院不僅可幫助企業提升利潤,亦可引導企業回饋在地,讓整體社會跟著獲益,陳嘉茹的工作新思維,已堆砌出她的職涯成長新曲線。

工研院提供多元的海外學習機會,且工研人在提升自我能量同時,也都不忘回饋初心,陳嘉茹努力思索著把臺灣經驗與技術能量推廣至海外,而綠能所3位夥伴也正盡心地把所學導入工研院,並協助產業技術升級,足見工研院帶給人才的學習獲益,除了在於個人,還能擴及到整個產業與社會。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