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不像工業,精準度沒有辦法那麼高,結果通常有收個7~8成就已經很不錯。」一語道出農民的現實與哀愁,也是陳俊位從事農業改良推廣多年來的體悟。
全台灣有七個主要的農業改良場,針對不同區域有不同的任務使命,位於台中的農改場主要針對台中市、彰化縣與南投縣的農作進行輔導與技術改良,而身為埔里分場長的陳俊位則專長於木黴菌的技術改良研發,目前有許多木黴菌的相關技術應用都是從陳俊位的研發深入而來。
台中農改場利用養菇後的廢棄太空包做為基底,把裡頭的木屑取出注入木黴菌液,就可以重複利用,作為抑制根瘤線蟲危害的利器。陳俊位說,當初會以養殖菇類的太空包作為木黴菌技術的標的,是因為菇類太空包收成完三、四次後,除了部分材料可用來堆肥或土壤改良外,就只能丟棄,處理不當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以台中新社來說,一年可以產出一億個廢料包,而太空包處理除了需要找業者回收,還得有人力進行拆除、將塑膠與木屑分類。如果不是經由合格認證的業者進行處理,還有可能吃上罰單,也造成業者接單意願低落,尤其廢料包去化速度趕不上廢料包「產出」的速度,不少菇農也表示找不到人願意清運,或是願意清運、但價錢提高,又增加一筆支出。
陳俊位說,即便是運載回收,一車5,000包的量也只能賣1,000元,末端利潤並不好,對菇農與農會還有環境來說,都是一大負擔。但農改場利用木黴菌技術,讓廢料包起死回生,不但可以變成植栽的守護結界,更可以透過菌種繁殖所產生的熱能,替土壤保溫,是冬天最棒的「暖暖包」。陳俊位笑說,以前是沒人要處理,現在是大家搶著載,因為這些都可以變成提升收穫量的祕密武器,也解決了廢料包的問題。甚至還有農民因為使用了木黴菌的發酵包後,產量大增,光是搬農產品就搬到腰痛。
不僅如此,還有接受輔導的青農,因為木黴菌的應用讓木瓜的產能比原本增加了兩倍,還順便幫他賺到娶老婆的聘金。近幾年農改場大力輔導青農,甚至也有青農因此而結緣、結婚,也算是一種「新興媒人」,年輕一代願意回到農田裡付出,農改場也會盡力來協助,陳俊位表示,農改場有許多協助青農的專案與計畫,相關技術資料也會公布在網站上,只要有心想從農,農改場站在輔導的路上絕對是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