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農業】李士畦 要做人民有感的科技農業技術

「你又不是學農的,你怎麼做?」在推動科技農業合作的過程中,這幾乎是李士畦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學的是水資源環境工程,讀過五間大學,領域橫跨土木、建築、AI、科技管理,中分院代理副執行長李士畦8年前栽進農業領域,就像個稻草人般的被定在那兒了。他隻身踏遍台灣各地,今天可能在屏東,明天也許在台東;他最常出沒的地方不是辦公室,而是火車上跟高鐵上,李士畦就像是個拓墾的先鋒,不斷的尋找可能發展的特色農金。

李士畦說,一開始做農業科技,常被質疑不是本科系出身的,能懂什麼?尤其農業還有農委會等相關單位在推動,身為工研院的一員,角色很容易就被打上問號。

「我是來協助(農業)的。」李士畦最常跟別人強調的就是這句話,本著對農業的熱情,他從特用作物下手,打造無毒、循環的生態農業為目標,他以屏東三地門的台灣紅藜為起點,先用稻殼與漂流木炭化而成的生物炭結合土壤監控設備幫當地土壤調整體質,再加上複方礦肥與酢液等生態材料進行補強及病蟲害預防,不但產量提升,紅藜賣價更從原本的一公斤200元翻到一公斤625元(義美收購價),甚至台灣啤酒也相中這大把大把的紅寶石,打算量產紅藜特釀啤酒。

紅藜「一戰成名」,經由媒體報導後,還有不具名的民眾親筆寫信寄給李士畦,感謝李士畦為台灣農業的付出,讓他很感動。他也把這封信貼在牆上,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初衷。李士畦說,農業是一個相當保守的行業,他們不太會表達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必須要花很多時間去了解他們的需求,再利用技術去做增值。以美濃野蓮來說,工研院是把格外品再利用,本來丟在水田邊的棄置野蓮,現在農會都想搶著收,農家也樂得不用為這些「垃圾」發愁,開發出各式各樣的產品,以克計算的野蓮粉價格甚至可以跟綠茶粉平起平坐。

李士畦指出,不只工業要4.0,農業也得朝循環與智慧的工業思維靠攏,農產品從初階的生態生產到中階的格外品新材料,甚至到智慧管理運籌,只要把關好原料品質,再拉其他大廠一起來,大家用產業生態系的觀念來跨領域合作,絕對可以做出讓人民有感的亮點,讓農業很快的進入4.0的時代。

非科班出身的李士畦憑藉對農業的熱情,推動台灣科技農業合作,讓傳統農業有嶄新的面貌。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