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裝置普及 有利遠距醫療

數位醫療泛指資通訊科技(ICT)在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藉由串接醫療器材數位化及醫療資訊系統,加上醫療物聯網等相關技術,增進醫院資訊管理效率,也使醫療照護服務能自醫院延伸至日常生活。

透過資通訊科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將使得醫療照護服務管理更有效率。(圖/123RF)

根據市調公司Frost & Sullivan預估,2019年全球數位醫療市場規模為1,470億美元,至2023年達2,200億美元,2017年至2023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2%。其中成長率最快領域來自遠距醫療應用,預計2023年從目前的14%增加到25%,主因高齡少子化、慢性病人口遽增,使醫護勞動負擔逐日增加,促使各國不斷投入遠距技術與產業政策,智慧型裝置手機、手表的普遍化,也使醫療服務實施管道更多元,加速遠距醫療產業的發展。

目前智慧型裝置在遠距醫療的應用,主要有三類:一、輔助隨身或穿戴醫材的介面裝置;二、利用軟體醫材,賦予智慧型裝置之感測器診斷功用;三、為遠距治療監控與照護服務的App。遠距生理監測裝置為監控病患離院後治療狀況的重要醫療器材,如連續式血糖監測裝置、24小時連續心電圖、血壓裝置等。此類裝置過去多藉內建裝置儲存紀錄,監測結束後送回醫師判讀。

隨著智慧型裝置普及,藉低功號藍牙通訊傳輸數據至手機或手表,不僅能提供病患檢視紀錄的介面,也可藉由監控診斷軟體,在發生異常事件的當下警示患者或照護者。

例如國際醫材大廠Medtronic公司連續血糖裝置Guardian Connect CGM,搭配與IBM Watson Health合作開發之血糖管理App-Suger.IQ,能根據患者紀錄建構預測模型,提前1小時預警血糖異常,提醒患者可能的風險,並立即做出飲食或胰島素注射劑量調整。

此類隨身診斷器材也成為遠距診療或醫師訪診的利器,美國Eko公司開發的電子聽診器,可利用藍芽將訊號傳至智慧手機App,並傳送至病患的電子病歷,為第一個可將心音直接整合至電子病歷的產品,心音數位化也可進一步利用人工智慧(AI)診斷多項心肺異常,便於醫師遠距診療。

隨著智慧型裝置搭載的感測元件及人工智慧在訊號處理應用上的精進,以軟體醫材賦予個人智慧型裝置診斷功能,為目前最熱門的技術應用與開發領域。例如:可由手表感測腦波(ECG)預測心房顫動風險的Apple Watch Series 4,便是利用ECGApp軟體賦予裝置診斷功能,且Apple Watch並無使用者資格限制,讓穿戴裝置成為具醫療級的個人心血管健康管理工具。

近年來,許多先進國家因應龐大的醫療成本,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逐漸加重以值計價的醫療給付原則,多項疾病急症及手術後短期再入院皆有罰則,也使院外疾病管理的需求增加,因此醫病間聯絡介面、監控治療照護的App逐漸成為重要工具。

美國新創公司Conversa Health以AI chatbot開發虛擬問診App,集結超過700個臨床專業對話模組,整合病人病歷與醫療保險資料客製對話內容,輔助離院後慢性照護、術前準備、術後照護、急症後照護、用藥依存追蹤等,藉由與病人關聯度高的文字對話內容,並可由對話早覺病兆惡化,必要時啟動介入照護,減少額外醫療支出,已為多家醫療保險及醫療服務機構所採用。

智慧型裝置在遠距醫療服務的應用主要以軟體來達成醫療功效,具診斷治療功效的軟體醫材在各國現行制度下屬醫療器材管理,軟體應用在臨床功效的嚴謹把關,為維護高品質產品市場優勢的重要措施。同時,因應軟體產品快速開發與更新周期,各國的需要設計更有效率的醫療器材審核機制以利相關產業發展。

臺灣兼備醫療服務與資通訊軟體的人才與技術優勢,若能藉由醫保政策與法規革新驅動軟體醫材發展,不僅能催化新興IT科技投入醫療產業,更能促進高品質全人智慧醫療的發展,由預防醫學與精準照護促進全民健康,減輕高齡少子對經濟與社會負擔的衝擊。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李爾芳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