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碳足跡Ⅱ】迎向淨零碳排的紡織國度

2019年臺灣紡織產業產值高達3,740億元,出口值遠遠大過進口值,是臺灣第四大創匯產業。更引以為傲的是,全球將近70%的機能性紡織品來自臺灣,是全球第八大的紡織出口國。

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許多大廠像是NIKE、Adidas也表示在2030年至少要減少30%碳排放,2050要達到碳中和,也就是能夠減少的碳排放的量,跟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要達到平衡。

整個紡織產業開始往新材料、循環回用、製程精進方向前進,像是材料方面回歸使用天然原料,或使用可以被生物分解再回到大自然的原料;使用回收資源再製造,或是生產可被重製的產品,讓產品可以不斷重複被使用。

新材料與循環應用

在新材料方面,生物基、生質材料是一方向,但生物基指的是什麼呢?它是指非石油系原料提煉,藉由植物這種天然原料,透過生物、化學等方式製成的生質材料。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認證標準,若產品中含有超過25%的生質成分即可稱為「生質型產品」。
除了生質材料的應用,將既有原來重製再利用也是重要方向之一,寶特瓶回收再利用也可以做成衣服上身,臺灣在全球回收寶特瓶PET布料市場占有率高達70%,2018年世界盃足球隊員身上穿著的衣服,就是臺灣製的寶特瓶回收再製球衣。

染料製程重獲新生

陳列在商場裡琳瑯滿目、色彩繽紛的服飾,常常讓人難以抗拒購買的誘惑。相較於取自石化原料的化學染料,無毒、環境相容性高的生質染料是未來重要解方,然而取自動植物的天然染料雖無毒、對環境破壞程度小,卻有著耗時費力且無法大量生產的缺點。
工研院的「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技術成功突破現有生質染料產能品質不穩定的瓶頸,利用有機碳源作為養份,以微生物菌株進行改造,對人體健康無虞,更提高染料生產效率,製造過程無毒、低廢水,符合綠色環保潮流,製成的染料為生質染料,且牢度、深度不輸化學染料,並獲得2021年「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銀牌獎肯定。

工研院「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製造過程具環保特性,製成的染料為生質染料,且牢度、深度不輸化學染料,並獲2021年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肯定。(圖/工研院)

想了解更多生活碳足跡嗎?完整課程免費聽👉 https://lihi1.com/M4yUD

(本文由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張昌榮副組長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