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臺灣 落實三大環節打通關卡

新冠肺炎肆虐,工業生產的暫停讓地球獲得喘息,也讓我們看到環境與人類共生的契機。在有限的資源及能源下,循環經濟是必走之路,唯有重復循環利用,在生產最初期進行永續生產之設計才能達到永續發展之目標。

循環經濟是必走之路,唯有重復循環利用,企業方能達到永續發展之目標。 (圖/123RF)

近期,歐美各國不但積極制定綠色循環政策,更極力鼓吹以「低碳家園」、「永續發展」為本的經濟策略。我國在5+2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去年亦成立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積極整合產、官、學、研的力量,更在經濟部及環保署的通力合作下強化循環經濟政策及法規,可看出政府對推動循環經濟的企圖心。

深入剖析臺灣循環經濟發展進程,主要有三大關鍵環節需打通,包括:循環制度、循環產業跟循環社會。在循環制度方面,結合各領域公協會,透過產業專業及產業鏈系統,逐一修正相關之法規限制並建構相關的認證及驗證體系。此外,應進一步鼓勵各產業共同協助建立經濟部下的循環材料資源平台及驗證平台,透過資料整合及建置,建置臺灣再生料的履歷資訊,讓產業可以快速尋找可用之再生原料及對應之上下游產業。

在推動循環產業方面,應改變過去講求產品成本低廉、快速生產之觀念,將循環設計中「還原」的重要思維納入考量,讓產品可逆向回到最原始的材料,因此,所有的產業都應該要從整體性著手,有系統的設計生產流程,包括產品的回收、材料還原都是重要的一環。以目前太陽能板產業為例,臺灣積極布建太陽能板,每年設置量快速成長,預計今年設置量需達6.5GW,5年後20GW。

當太陽能板因天災損毀或是20年限到後進行汰舊換新,超過10萬公噸的太陽能板若無法妥善處理回收,都將成為廢棄物。因此,在政府循環經濟政策支持下,不但已建置完善回收的系統,工研院更運用創新科技,改良生產流程設計,進一步提供太陽能板回收、設計、測試、發電,及儲能系統等五項關鍵技術的全方位循環經濟解決方案。其中「太陽能模組資源化技術」,可回收已設置的傳統模組,透過拆解、破碎、分解與綠色濕法有價金屬提取技術,讓廢棄太陽能板可以回收再生,預估回收效益可從6億元提升到12億元。

在循環社會方面,消費者在循環經濟鏈中不再是消費末端,將成為生產製造的一環。臺灣自2014年啟動垃圾分類,不但導入教育體系,更有詳盡的規範辦法,施行至今,臺灣資源回收率已達55%,名列世界前茅。在如此成功的基礎上,我們應再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垃圾分類的更仔細,讓原料可以更單純化,如此一來將可降低再利用的成本及加快循環速度。此外,過去再利用或二手料產品都會冠上低價標籤,甚至是次級品,因此必須推動觀念教育,從小做起,讓循環再利用的幼苗向下扎根,讓大家信任循環再利用產品與全新產品無異,所有的規範及標準是一樣的。

臺灣至今在對抗變化多端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所展現強大凝聚力與創新科技能量,讓臺灣防疫成果大受國際肯定。在循環經濟推動上,相信只要我們上下一心,消費者從心做起、產業從生產設計開始、國家從制度著手,各界攜手合作,必能打造臺灣紮實的循環經濟體系!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執行長、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綜合規劃組組長劉佳明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