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發展至今,愈來愈多人感受到所帶來的改變與衝擊,甚至期待未來的發展潛力及產業應用。
當前人工智慧之所以有長足進步,在於三項重要突破。首先是「資料」,在數位化、資訊化的帶動下,資料量愈來愈多,巨量資料等相關技術也隨之成長,使以大量資料分析為基礎的人工智慧能有更好的發展契機。
再來是「運算」,即單位運算成本更低、運算速度更快,以及雲端等資訊技術加持下,電腦能在更短的時間內處理更多資料,人工智慧也就能達到即時的回饋與應對。
最後則是在人工智慧所採用的創新技術,包括更多的演算法、深度學習等持續被開發出來,還能透過自我學習的機制,不斷精進並做出相對應的行動。
事實上,讓人工智慧更聰明的運作,最大關鍵是「開放」。資料愈是開放,匯集各種不同來源的資料,人工智慧的系統才有更多資料能夠分析、達到更精準的判斷。
在開放的系統與環境下,人工智慧就愈進步,相關應用將促使產業結構與型態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創造出新的商業運作模式。例如當消費者走進商店時,經由影像辨識就可確認身分,並與過去的消費記錄等資料比對分析,可即時提供消費者針對商品推薦、優惠推播等訊息;以及店內指引、自動結帳等功能。這樣可讓服務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也改變傳統銷售或營運模式。
在服務對象提出需求之前,就主動提供適當的服務或資訊,就是人工智慧的重要價值之一,在行銷業中已有許多應用。目前討論度最高的自動駕駛汽車和居家照護,可由各種感測裝置收集資料,經過即時分析達到維護安全。
由此可知,因應人工智慧處理大量資料所需,尤其是當企業本身並沒有相關技術時,市場上就會出現第三方的人工智慧服務公司,協助提供資料分析、營運建議、開發新應用等服務。
這類型的人工智慧服務,可因應不同的產業領域(醫療、零售、物流、農業等)搭配資料收集、演算法設計等,來符合各產業的使用需求;人工智慧所採用的相關技術,也可能會出現專門提供特定資料型態的服務公司,例如針對影像辨識、語音辨識的分析等。
當第三方的人工智慧服務公司愈「開放」,與其他資料或平台連結,能使提供的服務愈精準有效。
在人工智慧驅動下,過去「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銷售型態可能產生改變。過去以支付代價直接換取商品或服務的模式,由於人工智慧的應用與介入,讓企業希望能獲得更多消費者資料,透過廣告商或相關機構提供服務給消費者,並由企業來支應這些服務的費用,以便從消費者的資料與分析中得到更多資訊。
例如國外保險業就透過健康服務公司,提供受保人免費或僅需少許費用的照護設備及健康方案、由保險公司負責買單,同時藉由受保人的資料分析掌握健康狀況,並可依此來調整保險費率。
能源產業也可由電力公司等業者,透過能源服務公司在使用場所免費安裝或更換節能設備,利用資料收集與分析,提供能源使用的狀況與節能建議。
節省下來的費用由業者與能源服務公司分拆,也降低能源供應的壓力。這些創新商業模式,都會因應人工智慧的發展而興起,也刺激業者運用更多資料,提出更創新的服務模式與內容,以爭取消費者使用,達到互取所需、實現多贏的效益。
(本文經趙祖佑授權轉載,刊登於經濟日報《人工智慧/資料愈開放 系統變得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