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現已成全球產業界最熱門的議題,縱觀其發展史,堪稱三起三伏;當下的熱潮,實為第三波人工智慧浪潮。

起源於1943年的人工智慧,第1波浪潮起於1956年,迄於1974年,而在1974年至1980年間,陷入了第1個低谷。第2波浪潮起於1980年,迄於1987年,而在1987年到1993年間,陷入了第2個低谷。而自2010年以降,第3波人工智慧浪潮日益洶湧,迄今仍方興未艾。

低階工作將被取代

激起第3波人工智慧浪潮的關鍵因素,在於人工智慧漸趨成熟,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突飛猛進。在可見的未來,人工智慧既可幫助低階勞動工作智慧化,也可支援高階管理決策,應用範圍更遍及每一個產業。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預言,在100年後,人類回顧歷史時將發現,無論是工業革命或資訊革命(information revolution),與人工智慧帶來的衝擊相較,都微不足道;思考、決策過程少於5秒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人工智慧中的人臉辨識能力超過人類時,警衛就將被取代;其語音辨識能力超過人類時,客服人員便將被取代。」李開復直言,人工智慧將徹底顛覆人類職場生態,最先被改變的產業,必將是封閉卻擁有龐大數據的產業,如銀行業、保險業等,「在人工智慧時代,最適合創業者,除了人工智慧科學家,當是B2B的業務。因為大多數人工智慧技術,旨在為企業解決問題。」

目前,創新工場超過50%的投資,都在人工智慧領域。李開復語重心長地說,在PC時代,台灣曾是全球領頭羊,但在網路時代,發展卻相對落後;希望在人工智慧時代到來時,台灣不要錯過先機。

IT巨擘結盟又競爭

不過,人工智慧現尚屬萌芽階段,仍是人類的幫手,而非敵手;其可協助人類處理諸多生活庶務,協助企業服務客戶,協助教師、會計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士,提升其工作效率與品質。科幻電影描繪的機器人危害人類的情節,短期內還不會發生。

2016年,是第3波人工智慧浪潮的重要年度。原本,在IT產業各自雄霸一方的5家企業,包括IBM、Amazon、Facebook、Google、Microsoft,決定攜手共同發展人工智慧。到了2017年年初,連一向孤芳自賞的Apple,也加入此一聯盟。

這6家IT巨擘中任一家企業的市值,皆在全球名列前茅;因此人工智慧技術競爭,將是一場資金戰。特別的是,其他創新科技研發,多半由大學、研究單位領銜,但人工智慧技術研發,產業界卻一馬當先。

不過,這6家企業雖然結盟,但在爭奪人工智慧產品市場上,卻也亦步亦趨,競爭相當激烈。以個人助理(personal assistant)產品為例,Apple在2011年推出Siri,因其深受消費者喜愛,Google於2012年推出Google Now,Microsoft、Amazon則在2014年推出Cortana、Echo。

未來道路還頗長遠

之後,Facebook、百度也相繼推出類似產品。2016年,在單價超過100美元的禮品中,Amazon銷售最佳者就是Echo,銷售量超過500萬台。值得密切注意的是,個人助理功能愈來愈強大,現更可扮演眾企業之間的平台;IT巨擘搶進個人助理市場,著眼點即在,希望其他企業將人工智慧服務,建構在其平台上。

由此可知,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方式,與其他科技大異其趣。企業研發新科技,無不低調、隱密進行,深怕機密外洩,但研發人工智慧技術,卻得打造開源平台(open platform);目的無他,在於透過平台經營社群,取得巨量數據,並爭奪客戶,因若缺乏巨量數據,就無法進行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技術研發將停滯不前。

人工智慧的代表性產品,當是機器人(robot);然而,bot可能比robot,更早全面滲透進人類的生活。Robot是實體機器人,bot則是虛擬的機器人,個人助理即是bot的先河。

台灣現仍熱衷談論巨量資料,然而其核心議題從初期的巨量資料運算平台不斷的演化與提升。2015年,IT產業的主要議題,已轉為機器學習的雲端平台化,到了2016年,主要議題再轉至人工智慧;若以棒球賽來比喻人工智慧時代,眼前的人工智慧發展,僅是第1局上半局第1個打擊者上場,未來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透過平台掌握資料

除了將個人助理擴增為開源平台,IT巨擘更積極打造雲端平台,開放人工智慧相關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以加速其他企業開發應用服務,以持續掌握資料,並透過合作夥伴,擴大影響力。

例如,自2015年起,IBM開放Watson技術,透過Bluemix雲端平台,提供語言、視覺、語音及資料的API;而自2016年起,Microsoft的Cortana Intelligence Suite、Amazon的AWS AI、Google的Cloud Machine Learning Services、Facebook的Learner Flow,也相繼加入戰局。

人工智慧崛起,不僅是科技界的大事,更將改寫全球經濟面貌。在2016年的全球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第4次工業革命即為討論主題之一,內容包括人工智慧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機器人是否將上戰場等。到了2017年的全球經濟論壇,人工智慧議題仍持續發燒。

世界各主要國家,已紛紛投入人工智慧技術研發。2016年5月3日,美國成立「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負責擬定聯邦政府的人工智慧政策。

世界列強加入戰局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小組委員會」建議白宮,應優先發展與人工智慧相關的長期研究方案,並與民間企業密切合作,以瞭解其動態;運用人工智慧進行決策時,應注意效益及公平性。

其更規劃人工智慧研究框架,以期確保美國的領先地位,與人工智慧的安全性、多面效益,並建立評量人工智慧技術的標準,成為規格製造者;在不久的將來,還將提供教育、培訓,讓美國民眾為未來工作作準備,讓職人都可分享人工智慧的成果,而非被取而代之。

歐洲、日本、韓國、中國,也加快腳步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近年來,全球人工智慧技術的主要趨勢,包括研發智慧機器、鼓勵新創企業、推動行業應用、奠定基礎技術等4大方向;而為因應未來的變局,這些國家也積極探討人工智慧對社會文化、倫理價值的衝擊。

中國人工智慧技術進程,台灣自不可忽視。2017年2月,《互聯網周刊》與eNet聯合發佈「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企業Top100」榜單,前4名為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其緊跟美國企業的腳步,未來發展仍有待追蹤、觀察。

(本文經王雲授權刊載《第三波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