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波萃取 紅龍果高值化轉生術

從格外品到精品

原產地在中美洲的紅龍果,近年在臺灣逐漸成為具代表性的熱帶果物之一。根據彰化縣政府農業處2024年資料,南投縣與彰化縣為紅龍果主要產區,其中彰化縣種植面積達431公頃,僅次於南投縣504公頃。尤以彰化二林鎮最為集中,單一鄉鎮即占267公頃,穩居全臺紅龍果鄉鎮之冠。

臺灣的亞熱帶氣候與日照時間長,很適合紅龍果生長。然而在生產與銷售上卻面臨多重挑戰,像是盛產時供過於求、價格震盪、產品外觀標準嚴格,導致每年高達15%的紅龍果因外觀、大小、採收時機不符市場需求,無法進入通路被視為「格外品」,形成資源浪費與農民收益不穩定的雙重壓力。

工研院團隊與彰化農友合作,推廣「友善耕作」概念,即不追求有機認證、但強調用藥控管與環境友善,改善果實品質,也創造農產品升級機會。(圖/工研院)

無毒友善種植 翻轉市場價值

為了改善困境,除了建立多元的產品出路,工研院中分院科技農工系統技術組副組長蔡書憲認為,從源頭提升種植品質也是關鍵。「為了讓果實外型好看、提高收購價格,常不小心使用過量農藥造成殘留問題,連帶影響出口與內銷。」因此,工研院團隊與當地農友合作,推廣「友善耕作」概念,即不追求有機認證、但強調用藥控管與環境友善。這種模式不僅改善果實品質,也創造農產品升級機會。

「有些果實外觀雖不好看,但不影響口感與美味,若能用技術讓產品升級,就能替農民爭取更好的價格與銷路。」以彰化二林為例,紅龍果產量穩定,從生產端降低農藥殘留,讓格外品也能有條件導入後端加工,轉型為可常溫保存的機能性產品,就可開啟農產品全新價值。

蔡書憲指出,紅龍果因含水量高、不易乾燥,加工選項相對受限。過去樂林食物銀行曾嘗試製成果乾、饅頭與麵包等食品,但保存期限短、運輸不便、難以商品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研院研發「超音波萃取設備」技轉大漢酵素,協助彰化樂林食物銀行開發紅龍果晶凍飲品,提升農產品的價值和競爭潛力,為農民開創新商機。

「以前萃取都用酸加熱,或者是化學萃取,容易破壞營養成分。」蔡書憲說明,紅龍果屬植物性細胞結構,其營養成分如花青素、多酚與果膠大多被封存在細胞壁中。傳統高溫萃取容易造成營養流失;超音波萃取則透過高頻震盪破壞細胞壁,使活性成分更完整釋出。

此技術與大漢酵素合作,並透過初萃與精萃兩階段處理,特別適用於容易氧化的蔬果,能有效保留其營養與機能性成分。相較於傳統高溫或化學萃取方式,不僅減少原料與能源使用,萃取效率也更高,更符合現代食品加工對營養、效率與永續的多重要求。

「連皮發酵是關鍵,紅龍果的皮富含果膠與營養成分,一般都被丟棄。我們在技術上能整顆處理,讓整體營養價值提升。」蔡書憲說,製成晶凍除可常溫保存外,更添加人體必需胺基酸與機能性配方,外觀鮮豔、營養豐富,提升紅龍果附加價值,也讓格外品變身明星商品。

技術賦能 專利超音波萃取保留活性成分

這項合作已成功導入大漢酵素生產,工研院提供專利知識與參數建議,從接洽、打樣、測試至量產,大漢酵素則依廠內現有設備進行微調,現有機台加上技術優化就能運作,這對加工廠來說是很大的誘因,也能與市售超音波模組整合,降低導入成本,製程能根據不同水果特性、產品需求調整超音波裝置的頻率與配置,特別適合中小型加工廠或農產品合作社。

除了紅龍果,如葡萄、水梨的高值化產品也在研發中,可快速對接,擴展農產加工的市場能量。「我們希望不只是一筆技術授權,而是一個可持續的農產升級鏈。」。

目前紅龍果安晶凍已與水梨、葡萄並列為臺灣水果加工創新的代表。蔡書憲期盼,未來這項技術能推廣至更多農產類別,不只是解決隨盛產而來的銷售壓力,更是引導農產轉型的關鍵力量。「我們希望透過科技,讓每一顆果實的價值被完整發揮。讓土地更有效率、農民收益更穩定、產品更有市場競爭力。」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