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機械業轉型 公版智慧機械雲不可缺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全球確診數突破300萬,重創不少產業,歐美日等國的飯店、運輸等行業都陸續加入停業行列,對消費經濟市場帶來嚴重打擊,但在這關鍵的情勢下,身為「機械之母」的臺灣工具機產業展現強大整合與團結能量,面對國人口罩需求,產業界與法人、政府組成口罩國家隊,短短一個多月就打造92條口罩產線,將口罩日產量從原先400萬片拉高至1300萬片,使得臺灣從原本九成口罩得依賴進口,變成世界第二大口罩生產國,讓各國刮目相看,再次擦亮臺灣精密機械製造大國美名。

工研院開發PI Box工業用泛用型智慧機上盒,安裝容易,可讓機台設備資訊快速聯網,協助中小企業成功邁向智慧製造第一哩路。

機械業是臺灣經濟發展重要梁柱,過去透過完整的精密機械聚落,整合上中下游資源,打造出高競爭力產品,成功在國際市場上發光發熱,但現今機械業朝智慧化、數位化邁進,相較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臺灣機械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特殊產業型態,轉型升級所需的成本對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大負擔,想要跟國外競爭,必須結合產學研能量,也因此工研院與各法人、產學界合作,成功開發出公版智慧機械雲,加速機械業轉型升級腳步。

國外機械業由於以大型企業居多,都有研發自家產品專用的機械雲平台,臺灣也有不少單位協助開發機械雲平台,幫助廠商轉型,但各家機械雲彼此間不相容,不同開發者的軟體服務難以共存使用,導致廠商在邁向大規模物聯網及雲端運算技術上裹足不前。

這次研發的公版智慧機械雲平台就像是手機的「APP STORE」一樣,建立雲端應用服務的標準化開發、上架、訂閱、銷售機制,並簡化軟體開發、售後服務、系統維護流程。

公版智慧機械雲平台把各家軟體資源整合在一起,串連整條供應鏈並讓軟體產生效益,這個平台有三大優點:

第一、在同一標準架構下開發軟體,減少開發成本

過去不同機械雲平台的軟體無法兼容,造成軟體開發商得針對不同平台開發對應之軟體版本,有了公版標準架構的機械雲,大大降低開發成本,讓廠商可以有更多餘力投注在軟體升級與服務應用上。

第二、大大簡化終端使用者軟體使用流程

公版智慧機械雲就像手機APP Store一樣,只要動動手指就能下載、安裝並使用軟體,後續更新或維護需求也能透過平台即時回饋,降低轉型門檻,提高業者使用軟體意願,並透過這些軟體提高業者生產效率、資安或設備稼動率。

第三、整合法人與產學界開發成果

公版智慧機械雲平台內的軟體領域涵蓋資料蒐集、數據分析、設計開發等通用性軟體,平台上有工研院、資策會、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等單位開發的軟體上架,像是工研院「顫振偵測」製程診斷系統,在聽到設備出現異音時,就能判斷設備出現異常並把狀況告知使用者,大大降低設備故障對產能的影響。公版智慧機械雲平台,未來也會加入更多產學研界開發的軟體。

公版智慧機械雲幫助機械產業提升智慧化速度與競爭力,圖左起為經濟部長沈榮津、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機械公會副理事長魏坤池。

為迎向工業4.0的時代,工研院積極擘劃「2030技術發展策略與藍圖」,將智慧機械列入其中,希望結合關鍵技術,鏈結國際網絡,創造更多創新應用及新的商業模式,其中,公版智慧機械雲就是其中一環。

新冠肺炎是機械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催化劑,將加速廠商從傳統勞力密集型態,轉型智慧化、數位化型態。現今機械業前有德日等強敵,後有中國大陸、南韓等追兵情況下,必須緊跟轉型的號角,結合臺灣在資通訊及設備等軟硬體優勢,輔以跨領域多元人才多管齊下,才能再創機械業高峰。

 

(本文由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執行長陳來勝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