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來面對疫情!新冠肺炎帶來的兩大商機,將成為下個十年的趨勢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如今連歐美都淪為重災區。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湯姆漢克(Tom Hanks)夫婦也證實感染新冠肺炎。他們成為暨伊朗副總統確診後,另一個確診的知名人士。這波比SARS傳播更廣、影響更鉅的疫情,伴隨著的封城、停工、各國的入境管制,敲響了全球經濟衰退的警鐘。然而在一片戒慎恐懼中,新商業模式也在萌芽,等待著疫情過去,逐步改寫我們認知的世界。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然而在一片戒慎恐懼中,新商業模式也在萌芽。 (圖/123RF)

疫情破壞現有經濟,也帶來創新的契機

人類的歷史很長,但現存的世界樣貌,卻只由幾個關鍵事件刻畫:如近20年的911恐怖攻擊事件、SARS,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雖然每次全球都受傷慘重,但也帶來了產業的大洗牌,破壞式創新也應運而生。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許多人失業,卻也促成零工經濟兩大巨頭的興起:AirbnbUberAirbnb打破了住宿業必須由專業經營的模式,而讓素人也都能靠短期出租房間賺取額外利潤;Uber打破計程車業的特許牌照模式,讓素人也能開車搭載乘客抵達他們的目的地。雖然各行各業的零工經濟早有雛形,金融危機依然為他們的快速成長,架設了完美的時空背景。

如果說上次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為後來蓬勃的「零工經濟」奠下基礎,這次2020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可能成為「遠端經濟」大放異彩的年份。

過去,雖然遠端工作與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一直在歐美大公司行之有年,但各有忠實支持者與反對者。然而此次的疫情伴隨著部分城市的封城、各國的入境管制,遠端工作成了瞬時成為企業持續運轉的必要條件。而在這波浪潮下,股市甚至也出現了所謂「遠端經濟概念股」,涵蓋了一系列讓你能在家工作(如:ZoomSlackDocuSign)、在家看醫生(如:Teladoc HealthVirtudent)、在家健身(如:Peloton)的公司。

遠端經濟成為了目前最熱門的風口,連帶著周邊的新創公司業績也一飛沖天。如美國洛杉磯的新創公司Growrk是一間開門營業半年、不到十人的小公司,提供有遠端員工的公司「訂閱」專業的辦公室設備,如人體工學椅、電動升降桌、筆電架等等。相較以往辦公室設備傢俱商,往往由公司直接採購或租賃,Growrk是把這些辦公設備運到遠端工作的員工家裡,迅速讓家裏變成一個專業的辦公空間。原本不慍不火的生意,卻因著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而火了起來。不僅收穫了如Mailchimp(電子報平台)、Instacart(運送生鮮到你家)等知名客戶,最新一輪融資也即將完成。

「遠端工作」風潮是否能持續?

但是,這股「遠端經濟」的浪潮,在疫情告一段落後是否依然能持續?

從數據看來,遠端工作的職位數一直都在持續成長。根據顧問公司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所做的研究報告,美國過去10年遠端工作職位增加了91%。目前全美國約有470萬人遠端工作,比2015390萬人還增加不少。

新冠肺炎的疫情為遠端經濟的潮流加了柴火。(圖/123RF)

這源自於許多公司的僱用政策開始轉變:遠端工作,成為公司在人才競爭下吸引人才的福利。遠端工作也讓企業可以用更合理的價格,雇用到更合適的員工,而不受限於公司所在地,如程式設計師、業務、教育訓練、財務等工作。

年輕世代的接棒,也促成遠端工作的興起。根據外包工作網站Upwork的調查,千禧世代比嬰兒潮世代更能接受遠端工作。隨著千禧世代逐步站上管理職,也越來越多企業遠端工作的比例提升。也因為如今的職場技能迭代迅速,這些管理者比嬰兒潮世代更善於運用遠端工作的員工,或者是外包的兼職員工來彌補現有團隊不足的技能,也願意投資更多在遠端工作的科技設備上。

新冠肺炎的疫情為遠端經濟的潮流加了柴火,看來還能持續火熱至少好一陣子。

機器人與無人機,疫情下的新寵兒

為了防止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機器人與無人機也在此波疫情中派上用場。

在醫院裡,機器人成為醫護人員的好幫手。在美國西雅圖,醫生透過機器人身上的聽診器為一名確診的病患治療,減低了他們受感染的機會;在中國大陸,丹麥公司UVD的消毒機器人也幫助醫院消毒,減少清潔工的感染風險。在山東,醫院啟動送餐機器人,防止院內人員在送餐時遭受可能感染;在武漢,電商平台京東則派出無人配送車為武漢市指定收治確診患者的醫院提供送貨服務。

京東物流的無人配送中配送物資到武漢的指定收治醫院。(圖/新華社)

政府也充分利用無人機來完成公共場合消毒的任務。深圳的柯比特航空科技與中國政府合作,讓無人機飛到公共場所噴灑消毒液,以及測量路過人群的體溫。中國政府甚至用無人機來監控人民是否有確實配戴口罩。

疫情雖然還不知道什麼時候過去,但相對應的創新已經在世界各地派上用場。這些創新不會隨著疫情而遠去,反而將成為疫情過後,新世界的運作模式。

 

(本文由創新拿鐵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