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進超商,發現櫃台結帳的店員被換成了機器人,你會稱呼它是一台、一個,還是一位機器人呢? 而你對「機器人」的想像和定義又是什麼?
你想像的是工廠內的機器手臂? 協助屋內清潔的吸塵機器「Roomba」? 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中擁有完美的擬真皮膚和輪廓的艾娃(Ava),還是「星際大戰」中擁有超群人工智慧的C-3PO?
在這樣的差異之下,到底怎樣的機器可以被算是機器人呢?事實上,世界級的機器人學家們都很難提出一具體完整的定義,但有趣的是,大部份一般人卻都自認為理解何謂「機器人」。
在機器人(Robot)一詞出現以前,人們通常使用自動機(Automaton)或仿生人(Android)來稱呼它們。直到1920年,著名的捷克作家恰佩克(Karel Čapek )才在舞台劇《羅梭的萬能機器人》(R.U.R.: 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第一次使用「Robot」這個字來指稱機器人,並讓這些人造有機物、沒有金屬外殼的機器人,擁有自己思想並發起了史上第一起機器人叛變事件。
國際機器人學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依照功能不同,將現有的機器人分為工業型(Industrial robots)與服務型(Service robots)兩大類。前者專指工廠中負責大量精密勞動工作且可重新分工的自動機械,後者則泛指工廠以外為了幫助人類而使用的各種智慧型機器人。直至今日,全球相關機械製造產業中,統計約共有超過130萬台工業型機器人,創造約9.5億美元的經濟價值,而服務型機器人也逐漸發展於健康照護應用。
而最新的科技發展,更讓機器人「游」入深海,改變以往定義框架!
今年四月,美國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教授哈提卜(Oussama Khatib)率領機器人實驗中心(Robotics Lab),發表設計最新的深海機器人「海洋一號」(Ocean One)。教授哈提卜在科技總覽雜誌(IEEE Spectrum)受訪表示,除了引入便捷的手部動作與易操控性之外,也同時採用類人型外表構造,讓共事的潛水員產生親切感,協助水中工作,並能深入過去潛水員無法觸及的深海領域。
「近年水中載具發展正興起,尤其機動性的研究創新為矚目焦點。過去機器人可以繪製,可以蒐集資料並分析數據,但我們要突破的是他們行動上的限制!」美國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教授哈提卜(Oussama Khatib)表示。
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在2015年會上宣稱,智慧運算(Wise Computing)將會成為機器人未來發展的新動力。而現在,從智慧運算到機動創新,我們對機器人的定義想像或許也將再次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