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趙祖佑認為,雖然短期消費電子市場展望相對保守,但也是帶動技術創新最好的時間點。如2008年全球颳起金融風暴,仍造就4G、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爆炸性發展;而2023年也將是5G、自駕車、元宇宙等科技的創新時代。

工研院預估,消費型電子用半導體受惠創新消費型電子產品帶動下,在未來持續保有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3.2%的正成長動能,預期至2026年,全球消費型電子用半導體市場可達801億美元規模,人類社會將邁向更方便、更自動化、更智慧化的新境界。由於元宇宙與雲端運算之帶動,預期伺服器產品在未來(2022~2026年)具有7.3%的年複合率成長動能;車用及工業用電子產品,朝向更自動與更智慧演進,將可帶動相關電子產品在未來具有高成長動能。

而5G可說是元宇宙發展的重要骨幹。據統計,在5G基礎設備市場發展上,目前全球逾30%國家已完成5G商轉,預估2022年5G基礎建設產值超過50億美元;其中,全球5G公網主要應用為在行動裝置上觀賞超高畫質影音,專網主要應用領域為製造業與運輸。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全球5G專網市場也有近30億美元,以德、日、中、美為專網數量領先,70%以上為製造業應用。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主辦單位美國消費技術協會已宣示2023年六大科技主軸,包含移動載具、元宇宙、健康科技、企業科技、沉浸遊戲和永續。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董鍾明說:「元宇宙(Metaverse)和沉浸式(Immersive)是CES 2023的重要關鍵字,物宇宙(Metaverse on Things;MoT)比我們想像得更快實現。」

董鍾明以三大面向切入未來的元宇宙世界,首先在家庭方面,以電視作為發展核心,各家大廠紛紛著墨在顯示螢幕上,提高情境帶入感,「尺寸及畫質是王道,」70吋以上及8K為各家展示重點,今年OLED電視更強化亮度的提升,部分顯示技術如3D、可捲、透明等,雖仍在持續發展,但僅在特殊應用產品,不易成為家庭電視的普及規格。

在汽車上,多螢幕創造車室氛圍,「車內螢幕只有更多沒有最多!」董鍾明指出,今年四個螢幕已成展場車輛最低標準,多數均有六個螢幕以上,且螢幕不再只是擔任顯示角色,而能強化辨識、控制等功能。

另一方面,擬人化車輛也是未來發展重點。人機介面不再停留於語音控制,運用AI自然理解車主意識,創造更多舒適及陪伴的沉浸感。像是BMW今年發布的全新電動概念車「BMW i Vision Dee」,就能讓駕駛與車輛對話,宛如科幻影集中的「霹靂車」走入現實世界。

最後在個人裝置上,未來將出現更多VR穿戴裝置,除了VR頭盔外,還包括衣服、手套、護具,皆為提高沉浸感的配備,但能否完全無線化,成為未來真正創造沉浸感的關鍵。在AR發展上,除了維修、訓練等專業應用,AR也開始進入一般消費者市場,AR眼鏡已邁入商品應用,但設備能否平價化為一大關鍵。

今年回歸實體展覽後的CES 2023,汽車相關科技在新展館進行展出,是關注度最高的主戰場之一,車用領域的廠商已愈來愈不侷限傳統的汽車供應鏈,隨著車輛的智慧化和電動化程度大幅提升,車用電子也走向開放,迎來各業界的生力軍;由於高階車用晶片運算力提升,推升自動駕駛發展,車用半導體將迎來高速成長,高階中央電腦晶片三巨頭已然成型,Nvidia、Qualcomm、Mobileye的研發規畫接近,車用生態系的建立,將是搶攻市場的關鍵。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鍾淑婷觀察,今年汽車科技有四大亮點趨勢:第一,大量感測器被導入座艙內,進行駕駛者狀態的監控,保障行車安全;第二,在車內的時間也將被更積極地運用,可將遊戲導入車用系統供乘客娛樂外,讓駕駛在等待充電的時間能夠更徹底的放鬆。第三,透過車用系統與家用系統的連結,讓住家與汽車兩個場所進行交互控制,無縫連結以幫助管理時間。此外,自動駕駛的程度也持續提高,可預期相關技術成熟度和導入商用市場的規畫都將展現於不久的未來。

正當車用供應鏈正在大革新之際,這也代表著台灣廠商進軍汽車產業並扎根的機會來臨。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勢,將是很好切入車用供應鏈的機會。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