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平台 好點子有獎

為掌握新契機,在數位經濟及工業4.0的時代,企業促進創新的方式,已從傳統企業自行內部研發或傳統育成機構孵育新創公司後再進行收購,轉為積極尋求外部創新資源的模式,和新創企業或團隊進行合作。

「共創平台AIdea」可做為創新鏈結的樞紐,幫助中小企業尋找合適的外部創新夥伴。(圖/人工智慧共創平台網站)

例如運動品牌愛迪達(Adidas)和3D製造新創公司Carbon合作,打造出一套3D列印的解決方案,客製化且快速生產球鞋,滿足少量多樣需求的消費型態變化。

國際上稱此模式為「企業新創參與(CSE)」。CSE最早概念始於企業追求財務性投資報酬而投資新創企業,所投資之新創企業與本業多無太大關聯性。近年來如Uber、Airbnb等新創企業,以快速開發及創新技術顛覆原有產業龍頭,大企業為加速創新腳步,開始積極參與本業相關的新創發展,現在CSE已偏向「資源」投資,舉凡技術、市場、通路等有助於新創加速成長的資源,都是可能的投資工具。

根據國外500 Startups的調查資料,企業和新創公司合作的理由,有92%企業期望從新創公司獲得新興技術,另有半數以上企業希望藉以推動本身業務的轉型。相對於投資或併購,最常見合作方式是企業與新創公司建立某種合作夥伴關係(占77%),包括供應商關係、共同開發新產品等。

在合作的意願上,根據對新創企業及加速器業者的訪談發現,新創團隊認為中型規模以上企業或大企業在資源及規模上具合作的吸引力,以合作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獲得試量產的服務、或藉以獲得商業化驗證的機會等為主要訴求。

目前CSE的案例主要以大企業和新創企業合作為主,較少討論中小企業和新創企業的合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兩者皆是規模較小的企業,資源較缺乏、知名度不足,且兩者合作洽談需建立更多的瞭解和互信。

在開放式創新平台方面,新加坡政府2018年由資通訊媒體局(IMDA)建立一個虛擬的開放式創新平台(OIP),政府扮演中介角色,將需要技術解決方案的公司與國內外創新型新創或中小企業互相配對。

工研院於2018年開發「共創平台AIdea」,針對產業、企業、學界與新創、AI初學者的各類型痛點,提供「議題評估」與「資料整備」等服務及客觀的「演算法競技場」,在企業資料保護前提下,協助藉公開解題找到適合的合作對象,至2019年底,有效的媒合及完成產業/公益解題達20餘件,並貢獻國內高階AI人才的養成。在外部加速器方面,國際知名案例是迪士尼和TechStars共同成立迪士尼加速器,每年挑選專精於遊戲開發的新創團隊「試水溫」。臺灣近二年來有愈來愈多第三方加速器產生,以促成企業新創參與,例如工研院衍生自主營運的StarFab與全球智慧系統大廠研華科技,共同成立物聯網加速器,鎖定物聯網領域的新創團隊,若入選加速器團隊,有機會取得和研華深度合作的機會,並獲得StarFab在營運模式、募資、財務及法務等諮詢輔導。

第三方單位可扮演緩衝新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接觸與合作的磨合角色。

面臨傳承接班階段的中小企業,雖然年輕一代接班者多勇於創新,且願意合作和分享,但同時也多苦於找不到或不知道從哪裡找尋合作夥伴。因此第三方機構或平台的模式,可做為創新鏈結的樞紐,幫助中小企業尋找合適的外部創新夥伴,協助其激發跨領域的合作火花,發掘翻新經營模式與創新升級轉型的機會。

 

(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許瓊華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關鍵標籤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