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時代,電腦除了撿花生,嘛耶撿味精?!

主婦們烹飪佳餚的最後步驟,總會加上一點關鍵調味提鮮,這背後的秘笈就是味精!傳統味精在製作時需大量仰賴老師傅的經驗,來進行真/偽晶粒的結晶監測,相當耗時且有經驗的老師傅越來越難找,工研院開發全球首創「複雜流體製程監測系統」用科技來找解方,您能想像用AI來監控味精製造嗎?

民以食為天,其中味精是佳餚中不可或缺的靈魂角色。(圖/工研院)

家戶炒菜不可或缺的調味劑-「味精」到底是怎麼製成的呢?

1908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池田菊苗,某天晚餐喝著太太煮的味增湯,發現湯裡頭只有海帶和小黃瓜,但味道卻相當鮮美!後來,經過研究竟從海帶中提取出一種叫做「谷胺酸鈉」的化學物質,做菜時只要加一點點,就能讓佳餚提高一個檔次,變得非常鮮甜!

在傳統味精製程裡,是將海帶、甜菜、甘蔗等食材,從發酵、脫色、過濾到結晶,再從結晶中,萃取出谷氨酸鈉(MSG,又稱麩胺酸鈉),每一個步驟都須靠經驗老道的師傅在一旁監看,特別是結晶的過程,要透過肉眼觀察,及時調整溫濕度、發酵微生物等控制參數,才不會一個不注意,產生大量的「偽晶」不良品,整桶槽的味精就必須回溶重做!

用AI來「監控」味精,協助老師傅智慧判斷!

有鑑於味精回溶再重新結晶,相當耗費能源和時間,工研院開發出全球首創的「複雜流體製程監測系統」,在結晶槽架上設置了光學檢測機構,把偵測的影像轉化為數值,再與老師傅反覆討論,尋找出數值與槽內環境的關聯,「例如在超過特定濃度下,開始產生偽晶,經過調整至特定環境參數組合後,偽晶就會減少,」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高豐生說,透過結合機器視覺與大數據蒐集分析用AI學習,創造一套判斷標準,來智慧化自動監控,找到最佳的味精結晶條件!

這套系統具有智慧型光學檢測技術,可特別針對流體、不規則形狀等複雜影像設計做AI人工智慧演算,還能感測多重、混雜的影像,針對不同目標細節特徵來分辨影像,提供可靠的智慧判讀!目前,正協助臺灣味精製造廠商朝自動化量產,同時輔助老師傅精準監控製程,幫助建立數位化能力,提供企業轉型升級創新解方!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