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調機構Global Market Insights指出,2021年全球數位健康市場規模為1,950億美元,迄2030年將大增至7,800億美元,期間年均複合成長率達16%,結合資通訊、AI(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的「數位健康產業」更將推升市場成長。資通訊大廠也看到這股市場趨勢,開始將觸角從消費性電子產品等傳統領域,擴增至醫院/遠距醫療、照護、健康監測等數位健康領域,涵蓋患者、亞健康及健康三類族群,發展出對應的技術/設備,帶動數位健康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目前臺灣業者轉攻數位健康市場面臨有三大挑戰。第一,因未充分結合外部資源,易單打獨鬥,研發成本容易偏高,應用不夠人性化。第二是商品化速度不夠快,若技術發展速度不夠快,對於法規、認證流程等不夠熟悉,拖慢上市速度,若外部環境有較大變化,產品開發將更容易受到影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商業模式建立難度高,即便技術、法規認證到位,取得上市「門票」,如何迅速切入目標客群、打入通路、抓住消費者「眼球」,並且真正買單,過程時常是荊棘塞途。
面對數位健康市場競爭白熱化,唯有跨領域整合,建立創新、快速的商業模式,方為突圍的關鍵。工研院對此推動成立「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橫跨醫療、科技、電信、健康管理、營建、慈善、宗教、學研等八大領域,與業者串聯合作。
目前已有12家創始會員,除了工研院,還包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童綜合醫院、鴻海科技集團、揚明光學、中華電信、醫聯網、總盛建設、慈濟基金會、白沙屯拱天宮,以及長庚大學。
「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針對數位健康市場,透過跨域交流解決產業痛點,打造「一快二高三情境」的營運特色。「一快」是指全力協助產業「快速打造商業模式」,強調資通訊等技術的務實應用。「二高」是訴求大數據加值後「商用程度要高、運用彈性也要高」。「三情境」則是指同時聚焦「企業、居家、醫療」三種情境,而這也將是國內第一個同時聚焦這三種情境的數位健康產業聯盟。以新模式、新生態、新數據、新場域等四大創新服務,打造開放式的數位健康新生態系統,帶動臺灣生醫產業產值持續提升。
在建立商業模式上,「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的四個步驟更具巧思,能加速數位健康產品發展。第一步推動會員廠商共創產品(Co-creation);第二步,在經濟部技術處補助成立的「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Taiwan Integrated Biomedical Industrial Center)等場域驗證(Verification)縮短開發週期;第三步,上市後協助對接國內企業員工健檢及居家生理監控等收集數據(Collection);第四步,接續導入工研院與臺灣大學的學研計畫優化運算模型(Optimization),最後再接回技術共創階段,藉此循環串聯金流、資訊流、技術流,透過這套「CVCO方程式」協助產業更快打造出成功商模。
這個模式在2022年5月疫情緊張之際,白沙屯拱天宮年度遶境時即可看到成果。為了強化防疫,工研院串聯鴻海科技集團製造的智慧手表「healthcare watch」,提供遶境的轎班人員及委員在進香期間進行健康監測,還攜手童綜合醫院,由專業醫療團隊確認數據,確保遶境一切平安。這項案例彰顯出數位健康合作的情境,不僅止於家裡、醫療機構,還包含企業端,無論是公司行號、組織機構、室內室外都會是使用與測試數位健康產品的重要情境。
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透過需求媒合,資通訊等製造商更快找到適合的驗證與測試場域,以及合作夥伴,同時,有需求的民眾、組織也能更快媒合到最新的數位健康科技並加快導入,雙方互蒙其利。現在,專注在單一領域開發產品已成為過去式,透過跨域整合、組隊共創,進而提升研發能力,加快商品化腳步,同時建立成功商模,將可讓臺灣產業轉型成功,搶下數位健康全球商機。
(本文由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張培仁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