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遠用「短鏈革命」叩緊歐美 搶進東協 佈局全球

遊牧民族的生產模式正在褪色,生產不再是哪裡便宜、哪裡去,取而代之的「短鏈革命」正在悄悄發燒。什麼叫做短鏈革命?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遠)副總經理高錦雀用很簡捷的一句話「local to local; time to market(接近市場,快速供貨)」,一語道破短鏈革命的玄機。

這個最時興的管理名詞,今年才剛浮出檯面,但是宏遠卻已悄悄施行了20年,而且靠著時間的積累,從中摸索出一套自有棋局,並於2016年啟動「放膽射月5+5全球佈局」的願景策略,勇於投資未來。

所謂5+5策略,前一個5指的是布廠佈局,後一個5指的則是成衣廠的佈局。現在第一個5的佈局,宏遠已成功囊括了臺灣、上海、泰國、美國四個廠,另衣索比亞也在評估中,算是已經幾近大功告成。至於第二個5,則起步稍晚,現除了衣索比亞、海地廠外,即使將納入候選名單的美國廠也算進來,未來至少還有2至3個國家要佈局。

宏遠之所以讓布廠的佈局跑得比成衣廠快,答案很簡單,因為布廠投資額大,難度較高,成衣廠投資額相對較小,技術層次較低,而且未必要自己做,可以採取策略聯盟。「先布廠、後成衣廠」的投資策略,剛好符合宏遠總經理葉清來「不要走簡單的路,要走困難的路」的最高指導原則。

金融海嘯帶來投資泰國契機

宏遠海外投資早在1997年就已經展開,首站規畫,搶進泰國和上海,投資時點幾乎重疊,不過,中國大陸投資時點早了一年;隔(1998)年剛好碰到金融海嘯,泰國匯率大貶,心想直直落的泰銖匯率對出口很有利,再加上當時很多國家對染整業都設限,必須有執照才能投資,正處於金融風暴「暴風圈」的泰國,為度過風暴,不得不對外資大舉鬆綁,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The Board of Investment of Thailand,BOI)為了鼓勵外資赴泰投資,還特別提供了所得稅以及進口原料免稅等的優惠,即使到現在,宏遠也還享有進口原物料免關稅的優惠。

為了加快投資的腳步,宏遠選擇直接在泰國購併既有的染整廠,這麼一來就可以有現成的染整執照。經過考察,宏遠決定買下一家設在萬磅(Ban Pong)的染整廠,之後又陸續增設織布機、後加工設備,如印花、貼合等,產品以長纖布種為主。

萬磅對很多臺灣人來說可能很陌生,但它其實不算偏僻,以車程計,它距離曼谷西南方僅2小時,和南僑的泰國廠距離更近,只有30分鐘,更重要的是那裡有染整廠的聚落,此外泰國適用普惠制產地證明書(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Certificate of Origin Form A),銷歐洲可享優惠,不過,目前此項優惠已經被取消。

捷足先登的宏遠因佔有地利之便,再加上宏遠極為重視「生態、創新、環保」,不但每年都針對機器做汰舊換新,還在節能環保上投下巨資,透過設備升級和改變設備能耗的方式來擴充產能。

逐步打開東南亞內銷市場

一開始宏遠赴泰國投資主要是看中外銷的優惠,初期很多既有客戶對宏遠赴泰投資很不習慣,高錦雀笑說,剛開新廠時,客人也會觀望。不過,宏遠抓準了客人只要有下單,一般都會持續下單,跑不掉,也順勢教育客人說,「因為宏遠採全球佈局,可以全球就近供應跟調貨給客人」,就這樣泰國廠的業績慢慢上來,再加上後來隨著市場成熟,泰國內銷也開始起步。

宏遠指出,泰國廠一開始也和上海廠一樣,只做純外銷,後來才陸續開拓內銷市場。現在宏遠泰國廠內銷主要是供貨給泰國當地自有品牌,包括Big C超市、FBT等,布料主要製成的商品則包括制服及足球運動類品牌商品。

繼上海和泰國廠都站穩腳步後,宏遠也開始思考在其他地區投資的可能。宏遠指出,由於泰國可望成為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生效後的第一個加入國,再加上泰、日關係很友好,對擁有日本客戶的宏遠泰國廠來說,相對有利。

人力部分,宏遠泰國廠也採用了部分緬甸跟柬埔寨的外勞,宏遠指出,採用外勞倒不全然是為了因應人力不足,主要是為未來設廠做準備,考量到下個廠房有可能會設在緬甸,總公司曾建議泰國廠優先採用緬甸勞工,藉以培養緬甸當地幹部。

宏遠的考量為緬甸是佛教國家,民族性溫和,唯一卡關的問題是當地電力供應較不穩,所以設布廠不太可行,僅能設成衣廠,因為成衣廠只要自備發電機、用柴油發電即可。

加大力度設廠美國、海地、衣索比亞

為強化競爭力,2017年宏遠又加大投資力度,決定到美國、衣索比亞、海地設廠。高錦雀強調,宏遠選擇市場的考量點很簡單,「一是接近市場,二是關稅優惠」,至於大家關心的人力成本重要性則與日俱減,因為過了10年、20年後,各地的薪資都已明顯拉近。

就美國投資而言,宏遠的主要考量自然是靠近市場,畢竟宏遠有六成的營收都來自北美市場,廠房則選定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森林市(Forest City),除了可以銷美外,也可以順勢銷中南美洲。不過考量到美國人工成本很貴,要設廠必須要高度半自動化,至於部分仍需要人力支應的成衣製程,宏遠則會把客戶下的單轉到海地生產,再回銷到美國,因為兩國距離不遠,供貨速度很快。這是為何美國人工雖貴,但宏遠依然可以透過就近供貨來保有競爭優勢。

不同於美國和海地,宏遠投資衣索比亞則是基於關稅的考量,因為從衣索比亞銷歐、美,都是零關稅。宏遠透露,在衣索比亞的佈局很簡單,就是布料從泰國進口,在衣索比亞加工製成成衣後,再銷往歐洲跟中東。對宏遠來說,歐洲是僅次於北美的第二大市場,下這步棋對宏遠極為關鍵。

此外,選擇衣索比亞設立成衣廠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該國位於東非,是非洲第二大國,人口1億多、信仰基督教、動亂較少,加上高原氣候,不但不用開冷氣,吃得也很天然有機,臺幹被派到當地去,沒多久,全都變瘦了。

高錦雀笑說,現在鼓勵到美國製造很夯,很多大廠都選在這個節骨眼赴美生產,很多人直覺認為宏遠投資美國,是呼應美國總統川普「美國製造」的號召,其實不然。宏遠決定投資美國的時間遠比川普當選時間還更早,而且當時很多人都對宏遠赴美投資抱持著觀望懷疑的態度,而宏遠之所以可以跑在同業和客戶前面,全都是因為宏遠長期對於掌握全球趨勢的敏感度很高。

2018年第一季宏遠在美國北卡、衣索比亞、海地的3個廠正式投產,法國運動用品通路商迪卡儂(Decathlon)都搶先向宏遠衣索比亞廠下單。

重技術研發,跑給客戶追

客戶前倨後恭的表現,關鍵就在於宏遠及時導入了「工業 4.0」。宏遠 2014 年底就著手研究「工業 4.0」,一經確認是公司所需,隨即投資3億元新臺幣,成立智慧工廠,並搖身一變成為最先喊出「工業4.0」的紡織廠。靠著增設智慧自動化的生產設備,提升產能及效益,再加上大數據管理,增加製程的精準度、降低原物料損失,以及節省人工。

自動化機台在臺灣安裝測試成功後,宏遠隨即導入至其他國家。高錦雀笑說,「只要是對公司好的,宏遠就會同步去做,即使是在衣索比亞,當地的機台也都是最新最多的,連客人看了都很有信心,還因此成了當地的標竿廠,只要有人要參觀,當地政府都會帶到宏遠的衣索比亞廠去參觀。」

隨著新廠產能不斷地開出,宏遠在全球的佈局也愈趨完整,現用人最多的還是臺灣廠,員工數多達1,900人,正好符合宏遠「根留臺灣,放眼全球」的企業精神。

早在10多年前宏遠就已經成功轉型到製造運動機能型布料,於2003年更成立尖端技術研究所(Everest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專注於機能性纖維、機能後加工技術,以及奈米級紡織品等核心技術研發,以達到快速上市、快速量產、快速變現、快速反應客戶需求。跟著在2007年推出「永續發展、生態創新、環保產品」等綠色目標,這幾年則更朝生物抑菌性產品的研發道路前進。足見推行短鏈革命,一直跑給客戶追的宏遠,確實有一套。

「Global thinking, Local action」,宏遠要以全球化思維做在地的綠色生產,海外6廠皆打造為綠色生態工業園,配置智慧化的軟硬體與節能減碳設備,複製臺灣生態工業園的經驗至海外廠區。全球生產基地落實宏遠永續發展模式(ESM;Everest Sustainability Model),以7R修練(Rethink、Redesign、Reduce、Reuse、Repair、Recycle、Recovery)為核心,強調經濟面、社會面和環境面均衡發展,佈局為6國生態供應鏈,創造6國的共生共榮生態系統。

(本文由《心南向 新成長 系列二:啟動鏈結心南項的創新模式》授權轉載)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