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刷眼?還是手? 指紋辨識仍成主流

隨著生物辨識技術普及率越來越高,不管是臉部辨識、虹膜辨識,抑或是指紋辨識,都成為3C消費產品的賣點配備之一,尤其指紋辨識更是從旗艦機一路「下放」,到中、低階機種也都喊出標配指紋辨識,加上現在消金體系也強攻行動支付,必須強化使用者的消費安全,生物辨識技術似乎是一條不可逆的路。

生物辨識技術是以每個人類獨有的生物特徵做為辨識根據,其中指紋辨識最為廣泛使用。

不過,說到這三種生物辨識,目前還是以指紋辨識較為普及。比起臉部或虹膜辨識,都需要一定的姿勢跟角度才能辨識成功,且臉部的裝飾還是比手指多(例如戴口罩的話,就需要把口罩拿下來才能進行辨識),指紋的便利與機動性還是略勝前者。尤其,許多金融機構納入行動支付功能後,也傾向以指紋作為安全識別的一環,重要性將與日俱增,市場評論,這場辨識大戰,有可能會因此逼著在iPhone X主打臉部辨識的蘋果走回老路。

為什麼「指紋」會成為眾家供應商最後的首選?除了方便與機動性強,儲存量小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指紋特徵資料的模板是目前生物特徵辨識當中最小的,每一枚指紋特徵的儲存量僅約120~180位元組(byte),也就是說,辨識與儲存的設備造價會比「刷臉」或「刷眼」便宜。一枚指紋的特徵點大約是50個,臉部則有80個特徵點,至於精確率及安全性最高的虹膜辨識,因為特徵點高達244個,所以錯誤率及重複率也最低,但這也意味著設備成本將會大幅提高。

根據19世紀由英國警察E. R. Henry等人建立的指紋分類系統Henry System,只要有13個特徵點的方向、位置相同,即可確認是相同指紋。而臉部辨識的特徵點雖然比指紋高,理論上來說應該比指紋辨識更不易破解,但ABI Research產業分析師Dimitrios Pavlakis認為,欺騙臉部辨識技術的難度,比破解指紋辨識技術還要簡單5倍,這也是為什麼市場會認為次世代iPhone可能會被迫重回指紋辨識懷抱的原因之一。

不過,「辨識」不全然是越安全就越好。在機器進行辨識的過程中,錯誤接受率(False Acceptance Rate;FAR)與錯誤拒絕率(False Rejection Rate;FRR)會決定辨識的水準,FAR代表安全程度,比率越低越安全,FRR則表示辨識中匹配的情形,數值越低也代表越利於使用。好一點的辨識器FAR已達到百萬分之25以下,而FRR通常小於3%,而我們常在機場海關看到的那種指紋辨識儀器,演算效能基本上就已經接近完美,出錯的比率非常低。

延伸閱讀:指紋辨識技術 影響次世代手機設計觀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