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平台四要素,少一個就別玩了

很久以前就會有些朋友找我討論他們的創業提案,有一陣子(好一陣子了),常聽到的是想做一個「社群平台」,就是在Facebook已經在台灣盛行之後的那段日子。

我常常跟他們分享四個社群平台的要素,請他們思考一下自己的平台是否具備這四個要素,要是缺其中之一就別玩了。

photo credit: geralt by Pixabay CC BY 2.0

 

那究竟是哪社群平台經營四要素?

一、內容提供者

比照FB就是粉絲專頁,其實它是話題的產生者,社群要維運,需要社群內部的交流與討論,而交流與討論需要有話題來產生,因為不會有人天天有話題跟別人聊天,往往都是因為「共通的時事」才聊起來,「知識性內容」才會被分享,而在FB粉絲頁就代表了這樣的角色。 這也是FB有趣的地方,要是沒有了這些粉絲頁的內容,基本上FB也很難活,但是目前已經到了「養、套、『殺』」的階段了,你也拿他沒轍。 因此,社群平台經營者要問自己:「要做一個社群平台,你有穩定產出與多元內容內容團隊嗎?」(不管是借力使力,或是自己的內容團隊)

 

二、社群明星

即便有了粉絲頁做為內容提供者(醞釀話題),這樣的社群動力還是不夠,就如同所有的團體可以聚集成形,大多是因為這團體中有一個「熱情連結者/風雲人物/社群明星/專業領域分享者」,這方面的團體凝聚力,就不是內容提供者可以代替的。 因為社群明星所代表的是「議題立場的提供與深度內容的提供」與「群眾效應」,讓內容提供者的內容深化、立場議題化,創造強力的社群動力。 因此,社群平台經營者要問自己:「你有掌握到社群明星的圈子並讓他們加入的能力嗎?」

 

三、社群「品牌定位」

其實若是你是一個敏感的人,當你看到第二點的時候,肯定就可以想到第三點,這個「社群的品牌定位是什麼?」,因為社群明星是依附在特定的年齡、性別與專業領域中,一個新創領域的名人,到了韓系日系追星族的社群裡,可能一點聲量權都沒有。

因此,社群平台經營者要問自己:「你有掌握到獨特的社群定位了嗎?」

假如第一二個要素是經營社群平台的成本與關鍵資源,第三個要素只是定位,但是最重要的是第四個要素。他是一個最關鍵的社群動力(不論是正向或是反向)。

 

四、社群中「現實生活的最短距離」

也就是說假設Facebook讓我多認識了一百個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一群人可能分散到各處,也就是在真實世界中我真的遇得到的人有多少?可以離我有多近?假如FB讓我認識了100個分布在全台灣的朋友,而且10個產業,平常工作碰不到、碰到的時候又不同產業無法合作,那線下的動力就是少了很多。

回頭去思考,就連Facebook當初起家也是從想認識同學校中的正妹開始。要是有一個新的社群可以讓你認識和你一起上課,一直坐在妳前面第三排右邊第二個的正妹或是帥哥時,你會不會想試著用用看呢?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最短距離。假如可以認識同一個高爾夫球場的人 ?假如可以認識同一棟商業大樓裡面的人?

現實中有這樣的社群平台嗎?

當然有,其中一個就是我前一陣子欣賞很久的大陸平台「超級課表」(好像是這樣叫的,不過後來年紀輕的 CEO 把平台風評做不好了),從這四要素來看:
一、內容提供者:各科系的學業、各社團的互動討論,或是出國留學的事情,符合!
二、社群明星:學校內部各系所的風雲人物、風格獨特的教授(當最兇的),符合!
三、社群定位:校內生活圈、課業討論、班級經營,符合!
四、最短現實距離:可以認識一直坐在妳前面第三排右邊第二個的正妹,符合!

社群的本質就是人,因此要是可以從弱關聯(高雄人認識到宜蘭人,現實中碰面不容易)轉換成強關聯(想要認識那個社團的學長,幾乎天天可以碰面)就是一個很強勢的社群動力。這也就是最近 Facebook 也推出「周遭朋友」功能的背後原因之一,建立更有效的線下溝通:最短現實距離。

這篇文章應該是晚寫了兩三年了 XD,因為現在已經不再像是當年一窩瘋想要再做一個 Facebook 的傻勁了,但是你會發現 Facebook 年輕族群的流失,或是「周遭朋友」這新功能,其實就是圍繞在這一個核心概念上。他是雙面刃,而服務與平台的設計考慮到這一點。看你怎麼掌握這最短的現實距離所延伸出的最強現實價值。

 

 

(本文經孫治華同意授權轉載「社群平台四要素,少一個就別玩了」)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