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作媒 技術更上一層樓

工研院的跨領域創新,不僅落實在前瞻研究,也在2017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拿下軟體與服務四項獎項,扎實的做到軟、硬整合。

跨域合作在近年成為一種風潮,從農業、傳產、觀光到科技,幾乎都有跨領域的身影,工研院肩負國內前瞻研發的重責大任,早就已將跨領域整合的概念內化在自身研發的DNA裡。除了透過開放式創新系統平台(Open Innovation System Platform;OISP)讓人才、設備等資源可以重複再利用;工研院強調的「跨領域創新」也有很多實績,像是今年CES展出的技術就有不少是透過跨領域的結合而來。

劉仲明認為,現在各行各業都已經到達了一個水準,要如何走在最前面,就需要跨行、跨業、跨領域的合作,這樣的異業結合便是創新的主流。例如農藥蔬果檢測器就結合了農業試驗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和西螺果菜運銷中心等單位的經驗,才能打造出利用化學光譜識別農藥的系統。

另外像是工研院智慧視覺系統機器人的設計前期,就找了清華大學的教授一起加入,由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發團隊負責視覺感測設計、巨量資訊科技團隊進行AI研發、機械與機電系統團隊負責機械手臂,共同完成了機器人設計,再由進行機器人訓練。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組長劉建志說,以該技術來說,當初設想是以Top-Down的方式、以需求找人才,所以才會有這個發想團隊,但要如何精進技術或是如何讓智慧化系統整合得更好,則需要跟各單位來回磨合、明確的分工,接下來機器人還要加入語音整合,也會尋求相關單位的加入,希望有一天能讓機器人自己動起來,還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又如可重組平價電池陣列技術(RAIBA),也是跨域合作下的產物。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技術經理凌守弘就說,當初會有這個想法是希望可以為環境做點什麼。「院長非常支持跨單位的前瞻技術研發。」資通所組長王啟龍表示,RAIBA橫跨了資通、機械、材料與化工等領域,由機械團隊負責系統、材化團隊負責電池、資通團隊則負責在系統上動腦筋,「找誰來解這個issue最好,我們就找誰。」這項跨領域技術最大的重點就是把事情交給專業的來,而且要相信自己能走出一片天,就是這樣的決心,讓當初看起來好像不可能做出來的東西成為現實,王啟龍也直言「這會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劉仲明認為,跨領域創新要從「技術面」著手,然後試出新的模式、再回饋產業帶動發展。工研院近年在國際舞台上得了不少獎,但得獎並不是主要的目的,重點在於工研院是「願意冒險」的單位,要「比產業更早進去(新的領域)、撐得更久」,協助提升產業化效益,促進台灣整體的升級轉型。

  • 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請先與我們連絡!
  •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工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創作的能量!感謝您!
  •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